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俯仰人间二十春 > 12、南楼令(一)

俯仰人间二十春 12、南楼令(一)

作者:步月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1-01 00:46:57 来源:882

三所殿里的屋子倒是比从前在庶常馆时宽敞了不少,除了桌椅床榻之外,还给她准备了一口衣柜。太后给她两天功夫收拾屋子,郁仪从井亭里打了两桶水,将家具重新擦拭一番。日头刚过晌午,她将房门开着通风,好散一散屋子里的水汽。

孟青月从垂花门后过来,身后跟着几个小黄门,抬了一张樟木镜台桌来。

“我从库房里挑的,放你屋子里刚好。”孟青月说,“住在这儿的还有尚仪局的刘司赞和邓彤史,晚一点她们会来见你。”能住在这里的,都是侍奉太后比较多的女官,六尚官、二十四司的女官并不住在北三所这边。

郁仪按理说该在宫外设府,只是太后知道她还没在外面安宅,所以让她和孟司记住在一起。

“这……”郁仪看着小黄门们将镜台七手八脚地抬进房中。孟青月看得出她言外之意:“你有什么不懂不会的可以来问我,我那也有些脂粉可以拿来给你用,太后娘娘先前发了话要你打扮,就算你不会也得做做样子出来,知道吗?”

郁仪明白孟司记的用心,点头:“是,多谢孟司记提醒。”

“你这也收拾得差不多了,随我再去见一见太后。”孟青月道,“你的官服除了这一身春天穿的,还有夏冬两季的衣裳,明日得空的时候记得去尚功局量量尺寸。”

郁仪回到房中将官服换好,孟司记带着她来到了慈宁宫外。

今日倒春寒,比以往还要冷些,云压得有些低,只有细碎的日光从云缝间露出来。

丹墀上站了不少大臣,在这太平年间,慈宁宫是比乾清宫热闹百倍千倍的地方。

看样子太后才赐了茶,也是怕这些老大人们受不住料峭的春寒。他们围在一起喝茶,小声交谈着,文臣大多和六科的人待在一起,几个武将站在外围不太说话。

郁仪看到了站在慈宁宫门口的年轻皇帝。

上回在太后这里听到过一次皇帝的声音,皇帝本人比郁仪猜测得更年轻些。

他穿着红牙海水鹤穗八团黑色披风,头戴明珠通天冠。身量还没有完全展开,带着一股少年人特有的单薄,单看背影也看得出峭拔的身姿。

孟司记对他行礼叫了一声陛下,郁仪跟在她身后一道行礼。

皇帝微微侧身,目光自她们两人身上飘过,说了声免礼。

“这位女尚书朕倒是没见过。”他对郁仪道。

女尚书是对女官的敬称,郁仪忙跪下说不敢,孟司记替她补充:“她是太后娘娘新定的侍读学士,名叫苏郁仪。”

“原来是苏进士。”皇帝知道这个名字,只是神色淡淡的,显然不甚关心。

他的声音介于少年与青年之间,微微沙哑着。眉峰蹙起,带着不符合年龄的老成。

“你在这里等着,我进去伺候了。”孟司记说完这话,便进了慈宁宫。

太后显然是知道皇帝在门口,只是迟迟不肯见他,片刻后有常侍替他搬了一把椅子让他坐着等,却被皇帝回绝了:“不必,朕不累。”

众人就这么在丹墀上站了小半个时辰,才有几个大臣从慈宁宫走出来,一面走一面拿袖子擦额上的冷汗,显然是得了太后的训斥。

就在郁仪以为太后会召见皇帝的时候,太后又叫了几位六科给事中进去。一进一出又是半个时辰,皇帝便一直直挺挺地站在烈日下头,他垂着眼睛不知心里在想着什么。

几个大臣原本神色焦灼,可见到皇帝都耐着性子等,也都不敢再多说什么。

郁仪的官位低,连给大人们倒茶的小黄门都没把她放在眼里。

她也和别的老大人们一道找了个背阴的地方站着,省得还没见太后就被晒晕过去。

到最后,只有苏郁仪和皇帝两个人在丹墀上站着,余下的几位大人都陆陆续续被太后召见过了。

一直到日头偏西,孟司记才从慈宁宫里出来:“苏侍读,太后要见你。”

直到这时候,皇帝才终于抬起眼觑了郁仪一眼,郁仪心道不好,怎么还抢在皇帝前头了,可她又不敢多言,只好在小皇帝的注视之下走进了慈宁宫里。

慈宁宫里炭盆烧得很热,空气里也有些闷。

刘司赞将西暖阁的窗打开透透气,也不妨碍主子们在东暖阁里说话。

西间里挂了一幅宋人的《观鹿图》,颇有几分文人高士的娴雅情调。

另一幅步辇图挂在对窗的墙上,暖阁里摆着桌案,太后握着笔写朱批,听见郁仪行礼抬手让她起来:“你来了,刚好给你的恩师磕个头。”

郁仪这才看见,张濯正坐在桌案的另一侧,显然适才是他陪同太后一起在见大臣。

他穿着朱红的官服,头戴展角幞头,在太后面前亦不能像在家中时挽起袖口。可偏偏他看上去平淡又舒展,不像是对太后有畏惧的样子,他虽没有握着朱笔,手边却也放了一摞奏折,看得出太后对他的信任也更多些。

郁仪还没来得及作答,张濯先开口了:“臣一个人独来独往得惯了,不喜欢司礼监徒子徒孙那套。这些年一直没有走这个过场,娘娘还是高抬贵手放臣一马吧。”

文臣大多不和太监们混在一起,太后对这些人私下里的不对付很清楚,张濯愿意说在明处她心里也不觉得不痛快,于是招手叫郁仪过去:“你坐这,张大人那边有些东西要你抄录一份,你看用不用我再叫几个人来帮你?”

郁仪上前来,接过张濯递过来的几本卷宗,她下意识与张濯对视,只见他眸光如海,像是要将人吸进去,不由得下意识错开目光。

这本卷宗是记录江都兴平末年漕运总督送上来的钱粮账目,数字很多,有几处被朱批圈起来的。她扫了一圈道:“下官可以抄完。”

“那好。”太后点头,“有什么看不清楚的,你可以去问问张大人,这本册子原本就是他写的。”

郁仪一愣。

手中黄卷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了,纸页发脆,纸张泛黄。就连上面刀锋刻骨般的字也黯淡了些许颜色,她没料到这笔字竟出自张濯之手。不由得看向张濯。

太后正好与他说笑:“这本册子是你十几年前写的,那时你还在玉堂署吧?”

张濯颔首:“那年才被先帝选作修纂,写得大都是这样的文章。”

见太后心情好些了,张濯终于提起了皇帝:“陛下还在外头等着,娘娘要不要让陛下进来。”

隔着回纹万字窗,薄纱般的窗纸透出皇帝瘦长的身影,他仍如日晷般钉在慈宁宫的须弥座上。

太后脸上的笑意浅了些:“皇帝太年轻,总是在这些小事上犯傻。”

郁仪听不懂,便在一旁只顾写字,屏气凝神。

“那几个人都是意图动摇他江山的人,百死尚不足惜,他还在替他们求情。”太后漫不经心道,“不过也好,皇帝本就该做个仁君,白脸就让哀家来唱吧。”

看样子,提及的是被太后抓起来的右司谏汪又。

“陛下仁善,是江山百姓之福。”张濯平静道,他已经在慈宁宫待了大半个下午,眉宇间已有倦色,人看上去也有些清瘦单薄。

“显清,今日你也累了,先回去吧,改日哀家再传召你。”太后靠在椅背上,“你出门时替哀家叫皇帝进来。”

张濯起身称是。郁仪也对着他长揖:“张大人慢走。”

“若是这卷宗里有什么不尽不详的,可以来问我。”张濯静静地望着她。

他似别有所指,郁仪听出了话外之音,却又不敢多想,只恭谨对答:“是。”

走出慈宁宫的正门,阳光普照千山。张濯轻轻呼出一口气,看向那个伫立在丹墀上的影子。太平三年的皇帝才刚十五岁,温顺寡言,却时时事事都谨遵太后的谕令,从无违逆。阳光落在他脸上,眉弓在眼下投出一小圈细碎的阴影。

张濯却记得皇帝前一世的样子。

刚愎决绝,不徇人情。

重用严刑酷吏,几乎屠尽大齐半数功臣。

就连苏郁仪都死在他的严刑峻法之下。

而昔年琼枝玉树、渊清玉?的张显清也死在了太平十年的冬天。

活在世上的只是他的空空皮囊。

自苏郁仪死后,张濯愈发口恭体顺,心甘情愿成为皇帝的一把刀,供他驱策、为他所用。

太平十七年,张濯被世人称为大齐第一佞臣。只因他上媚于君,下令群臣,削金断玉,无恶不作。

七年间,张濯大权独揽,生杀在握。

彼时的张濯已年过不惑,阴郁冷酷像是从阎罗殿前走出的阴司判官。

整个紫禁城,几乎血流成河。其中既有皇帝的授意,更是他的推波助澜。

就连皇帝都不知道,对张濯而言,他余生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替苏郁仪报仇。

他要站在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处,让伤害过她的人战栗,让这天下都为她陪葬。

包括皇帝他自己。

太平二十年的冬天,张濯联络宁王发动己辰政变,将皇帝囚禁于宗人府,迫使他重查苏郁仪一案,为她正名,重塑金身。

他亲写挽联: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张濯也说不清自己这一辈子杀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是间接因为他而死。

纵然他重新回到了太平三年,许多事尚且没有发生,张濯却深知那些血腥的、令人作呕的过去,早已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早已不是那个高卧林下,满怀冰雪的张显清了。

世人如今对他的赞誉和称颂,何尝不是另一种凌迟之刑。

但是,当他望向苏郁仪的眼睛时,那双眼睛像小鹿一般干净又赤诚,看不见半分尘埃与瑕疵。

张濯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此刻金阳璀璨,春和景明。

二十九岁的张濯在十五岁的小皇帝面前站定了身子,慈宁宫的丹墀上寂静得连鸟鸣声都听不见。

又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故人相逢。

张濯唇畔噙着一抹愈发谦和恭顺的笑,徐徐对着皇帝长揖。

苍云秋水,青林高木。

“陛下,太后娘娘请您进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