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破壁大明,重塑时代 > 第117章 一个不同的大明

破壁大明,重塑时代 第117章 一个不同的大明

作者:等待日出的月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04 15:09:31 来源:882

面对朱元璋的反问,李善长心里的回答是,不够。

一个王朝的寿命只有两百多年,不到三百年,历来不都是这样吗?有变过吗?大家都是了解历史的,大家都清楚,当王朝走到了那个时候,推倒重来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这是历史告诉我等的天道。

可现在你突然跳了出来,提出来要变,这显然就是你的问题了。

李善长在心中摇头,你这个人的野心实在是难以抑制,想让朱家天下传承万世,这种事可能吗?哪一个皇帝想做这种事,结果都会非常难看,你不知道吗?最关键的是,你这样折腾,要是出了乱子,最后也来个二世而亡,我们这些人怎么办?造反,还是跟着陪葬?

如果朱雄英知道了李善长的这一想法,肯定会十分郑重向他竖起一个大拇指,因为这老头子的想法完全没有错。按照原本历史的走向来说,大明实际上的确达成了“二世”而亡的成就,而且原因也如他想的一样,达成这一成就的根源就在于改变,不过大明到了“二世”的改变是开历史倒车而已。

比较遗憾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哪种改变是前进,哪种改变是倒退。

大殿里,和李善长拥有同样想法的人其实很多。而且作为开国功臣,李善长深深地明白,搅动天下,登顶至尊这种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弥勒转世,没有什么明王降临,更没有什么真武大帝显圣。

皇权的神圣性,在他的眼里就和一个冒烟的响屁差不多。要知道,他可是亲眼见证着眼前的这个人一步步走上那至尊之位的,而且他比那些在鱼肚子里塞纸条,学狐狸叫,埋石头雕像的人更知道皇权的本质。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看不起朱元璋,或不认可朱元璋。如果真的如此,他当年也不会为这个泥腿子皇帝效力了。他只是太清楚这个世道运作的逻辑了,他也深深地认可这份逻辑,但他不知道,这份逻辑是被历史局限这道巨大枷锁所框定的。

于是他和很多饱读诗书的人一样,对两百年国祚这样的事产生了一种类似道一般的认可,既然是道,那就要遵守,随意的乱改,只会带来如秦亡隋灭一样的结局。

天可怜见的,咱老李家的富贵荣华可还没享受几代了。

沉默了片刻,李善长最终只回答了一句,“臣不知道。”

朱元璋很想给这老东西一个爆栗。

这样的回答,显然就是不赞同的意思了。朱元璋的眼里闪过了杀意,但终究他还是忍住了。他能理解这个老家伙,因为当初他在听到这些改革措施时,也是不赞同的。

“为什么最后自己同意了呢?”他下意识地去回想那时自己的状态。

大明两百多年的国祚,够不够,够。自己这个皇帝当的稳不稳,稳。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好大儿的短命,外加最后继位的孙子是个傻缺,可这两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所以还有什么要改的吗?有必要去改吗?

朱元璋问过自己,大明那凄惨的结局,华夏文明那被践踏的未来,真的需要自己来背吗?哪朝哪代的覆灭不经历这些,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至于那巨大到能压垮泰山的历史责任,是一个皇帝需要去考虑的事吗?

那混小子说过很多次,皇帝这种生物是极度自私的,皇帝行事的一切出发点只有一个,坐稳皇权。

朱元璋不喜欢这个说法,这会显得他很没有格局,很小气,但他在心里对这个说法却是无比的认同。

当了皇帝之后,他便知道了。大部分皇帝的区别其实没有那么大,真正被历史记大书特书的也就那么几个,他们有些胸怀大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绩,让后人敬仰。有些知道稳住皇位的深层道理是让百姓有口饭吃,所以会善待天下。而有些皇帝则自以为是的认为,稳住皇位的最好方法就是高压统治。

当然有些皇帝并不知道稳住皇位该做什么,他们真的认为皇权的神圣性是不可侵犯的,是与生俱来的。对于这种皇帝,朱元璋是极度嗤之以鼻的。

总之,他已经认识到了,皇帝本质上是不需要去考虑历史责任的,更不需要真心地去考虑普通百姓的死活,至于未来的发展,那是什么?坐稳当下,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用那混小子的话来说,自己这个皇帝已经做得够好了,放在所有的封建帝王当中里是绝对能排进前五去的,就这样的成就,还需要折腾什么呢?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是那混小子嘴里,总是时不时会提到的那位教书先生。

他更清楚自己不是什么粪土万户侯的同学少年,也没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与能力。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才是自己最熟悉的世道法则。

可最终他还是发现,自己选择了站在了大孙的那一边,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个小屁孩想要去试一试日月换新天。大胆,狂妄!

可能怎么办呢?到了最后,朱元璋只剩下了无奈。他知道,除非自己决定把这个小子排挤出整个大明传承之外去,不,应该是把这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小子,从这个时代中抹去,否则这个孩子一定会去尝试。

舍得吗?朱元璋摇头。

于是无奈之后,便是豁达。与其让这混小子最后一个人孤军奋战,还不如自己这个当爷爷的站出来先开一条路,哪怕是条血路。

想到这,朱元璋转过了头,严肃地目光扫过了大殿里的所有人,不出意外地,他在这些人的眼中看见了和李善长一样的怀疑和困惑。

超越时代这四个字有多困难,他再一次直观地体会到了。

“你们都是咱的家人,所谓家人,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朱元璋微不可查地叹了口气,走到玉阶前,随意地坐了下来,“咱这次只叫你们这些人来,便就是因为这层身份,因为你们是家人。”

众人相互看了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咱听说,李世民的子孙们,每一个都无比向往成为他那样的伟大皇帝。”朱元璋笑了笑,“当然,有时候向往过头了,把玄武门这件事也向往了进去。”

这笑话有点过了,在场的人没人敢笑。

“李世民是大唐的精神图腾,大唐的子孙们,哪怕到了最危难的时候,也在从这位皇帝的身上去找寻力量。”朱元璋望着众人,“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君,会深深的影响后世的继任者,更会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未来的走向。”

说到这,朱元璋下意识地看了朱棣一眼。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对原本时空老四怀揣了一抹感激,大明这个王朝的最终性格,因为这个逆子才有效的保留了下来,没有变成赵家兄弟的那番模样,把一个王朝的德行变得软弱无力。

想到这,他又有些不忍心去跟着自己大孙一起骗这个傻儿子。

可为了大明未来的稳定,他终究按住了这份不忍。这也是为什么他到当下,都没有将小冰期的问题挑明的原因。先别说这些人会不会信,关键在于,小冰期对大明以后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说出来后,肯定会让这臭小子意识到,大孙专门给他说的那个未来有问题。

以后找个别的契机再说吧。

于是朱元璋决定,换一个角度来阐述大明未来要面对的危机。

“大明刚刚立国十七年,虽然要面临着各种历史烂摊子,但根本上来说,咱的大明还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王朝。”朱元璋继续说道,“咱们这些人在的时候,大明能蒸蒸日上,咱这儿子上来以后,你们的儿子上来以后,大明也能平平稳稳。但到了第三代呢?”

坐在角落的朱允炆竖起了耳朵,这完全是他下意识的一种反应。

“历代皇帝总是想一劳永逸的去解决掉一些眼前的问题,汉武帝想把北边的仗都打完,李世民也想彻底收复高句丽,完全解决辽东一带的国防威胁。但不管他们做没有做成,中原王朝和北方异族总还是会在后来打起来。只是有些能一直赢,比如两汉,有些却会输,输得倾家荡产。”

朱元璋叹了口气,“咱们不去讨论为什么会输赢的问题,咱想和你们说的是,为什么会打?”他看向了李善长,“你说说。”

“夷狄狼子野心,畏威而不怀德,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要南下劫掠,所以就必然要打了。”

“咱原来也是这样想的。”朱元璋起身,再次走到了地图前,手指沿着地图上长城的位置一划,问道:“长城为什么建在这?蓝玉,你一天一天蹦跶得最欢快,你来说说。”

蓝玉挠头,然后给出了一个非常朴素的回答,“因为建在这里最合适。”

“嗯,因为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这就是关键的问题。”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大孙的那句调侃,因为当初他也是这么回答的。

“过了长城,就不适合中原王朝的步兵作战了。”徐达给出了一个答案。

“学学。”朱元璋对蓝玉说道。

蓝玉苦笑,心想,这不是每天都在学吗?

“长城事实上隔开了两种文明,农业和游牧。”朱元璋开始讲解道,“农业文明的军队,本质上就是拿着长枪,穿着铁甲的农民。游牧文明的军队本质上就是拿着弓箭,骑着马的牧民。产生如此大根源的地方便是这条长城背后的秘密,即四百毫米等降雨线。”

李善长有些无语了,自己这个陛下,为什么总是会时不时地冒一些自己不懂的新词出来啊!那个叫道衍的和尚,成天都在教他些什么啊!

“四百毫米等降雨线,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朱元璋目光严肃地看着众人,“你们不信,就去看看长城两边的植被情况。种田看天,这样的道理不用我多说了,放牧看天也是一样的。”

徐达看着地图上的长城两侧,顿时间,对两方作战时的一些不同习惯的成因,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四百毫米以内的天下,比四百毫米以外的天下活得更好这是现实。所谓仓里实而知礼节,稳定的农业文明能让更多的人吃饱,能吃饱的人越多,去思考文明,奠定文明的人就能越多。你们看看金人,辽人,蒙古人哪个一开始说话时不是跟猴子叫差不多,就算最后他们能侥幸入主中原,也不得不被同化,因为他们的文明太弱了。”

听到这的王氏有些尴尬的低下了头,但一想到自己的父亲,祖父都是如此的仰慕汉文明,她一时间也算是理解了其中的根由。

“但不管文明等级的差异有多大。”朱元璋继续说道,“所有文明的第一要务都是共通的,那就是生存!环境越艰苦,生存的**越强烈!为了生存,人是可以杀掉另一个人的,更何况文明。所以,长城内外的战争至少在未来三百年内不可能停下来,只是大打,中打,小打的问题。”

“陛下,您所说的这三百年是虚数吗?”徐达忧心地问道。

朱元璋不免苦笑,能不能推开蒸汽工业的大门这件事,他知道自己大孙都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旦两百多年后的未来,真让辽东和草原合流了,那这仗的打法就要变了。

所以他朱严正地对徐达回复道:“不是虚数,大明的北部国防重点你已经看过了,我刚刚也说过了,根子就是辽东跟河套,这两处是挤压草原部落发展壮大的根本。”

徐达点了点头。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两处地方咱们要怎么才能拿稳?”朱元璋又看了朱樉一眼。

朱樉瞬间坐直了身子,挺胸抬头,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

“说到根子上,就是朝廷需要更多的财富,需要突破当下财政收入的上限!”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所以,朝廷要重视生产,要不断地汲取海外的财富,然后稳住大明最脆弱的几处边防。只有这样,大明在未来的无数场战争中,才能保持输得起的状态。”

“陛下,说什么输得起是不是有些太小看自己了。”蓝玉愣头愣脑地来了一句。

朱元璋大笑一声,“你能保证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会越来越差吗?咱大明的军户现在还能有地种,有饭吃,军户的子弟还能参加科考。可以后呢?”他摇了摇头,“别说以后了,现在你们当中有些人,或者你们的手下,就已经开始欺压他们了,咱收拾了几个侵占军户土地的将领,你们是没数吗?咱在的时候都有人敢这么做,等咱走了,这些军户会不会被一些人当成奴隶去用呢?等这种事越来越多,军队还会有战斗力吗?别说战斗力了,恐怕逃户也会越来越多,到时候那个坐在皇位上的人想组织一支军队出来都不可能了。”

所有武勋都知道,这是会发生的事,不止是武勋会欺负士兵,文官更会。

“所以,咱要从大明立国起,就要把这种从全世界吸纳财富的规矩定下来,要让大明变成一个会不断攫取世界财富的巨兽。这样一来,哪怕以后军队战斗力不行了,哪怕以后继位的皇帝是个傻缺,不知道怎么带兵打仗,搞出来什么二十万大军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全军覆没的事情。大明也不可能一蹶不振,后续的皇帝还是可以用钱砸出一支能战斗的军队出来。咱要以后的大明,至少能做到这一点。”

李景隆思考着,哪个带兵的人能打出这样的神仙仗啊!

“咱有的时候,会想到陆秀夫。”朱元璋做了个深呼吸,“想到咱汉人的天下亡过一次的教训,你们猜这教训是什么?”

大殿里很安静,没有人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位皇帝心中的答案。

朱元璋摇头失笑,“这教训是亡天下不重要。你看那些夫子老爷们,在亡天下后日子过得多滋润?滋润到现在他们都念念不忘了。咱以前其实也没想过这种教训,但咱现在知道了。如果北边的防御咱们最终输了,再让异族窃占了这大好河山,这些夫子老爷们,肯定会第一时间滑跪过去。因为有前科了嘛,上一次亡天下以后日子还不是过得红红火火的吗?到时候,我等的后人怎么办?说直白点,你们这几家人只要不犯大错,都是要与国同寿的。没了大明,你们的后代还剩下什么?”

现场的所有人都呆住了,这话说得真是过于露骨了,特别是对那些读书人的判断。他们真的会那样做吗?有人怀疑。

“不管你们愿不愿意,咱们才是一边的。”朱元璋走到李善长的面前,提醒道,“不要让自己走到咱的对立面去。”

“臣,不会的。”

朱元璋转身,走上玉阶,坐回到了自己的皇位上,“米禄,货币,奖惩各方面的改革,都会从你们这些人开始。咱不强求,不赞同的上本奏疏来,只要不捣乱,咱保你们一家一世的富家翁。”他顿了顿,见没人说话后,便看向了朱棣,“老四,你能为朝廷考虑,主动提出降低藩王的俸禄,这是好事,外加上你这次的榆木川大捷有功,咱赏你百分之三的大明第一建功集团的股份。”

朱棣一愣。

“这个大明建工集团是什么,你们到了商品博览会那天就知道了。”朱元璋看向了徐达,“你们徐家也有百分之三的股份。”

“谢陛下赏赐!”徐达当即出列,下跪谢恩,他知道这是陛下要用自己和老四打个样,所以完全没有拒绝,直接就接受了。

“好了,今天就到这吧,以后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咱们拭目以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