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 第六章 这里有一间民宿

火红年代,我在陕北当知青 第六章 这里有一间民宿

作者:骑着三轮去火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23 09:13:07 来源:882

跟着那位大姐七扭八拐。

一行人都不吭声,全程保持静默。

贴着大街墙根儿,钻进一条比较宽一些的巷子里,然后改钻小巷。

在里面又拐了几个弯,这才到了地头。

“吱嘎——”

在这漆黑的冬夜,巷子里连盏路灯都没有的情况下。

只见大姐很精准地摸到一处院子前,掏出钥匙开了门。

大家跟随着黑影鱼贯而入。

全程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声,不知道情况的,还以为这些人要去摸鬼子的炮楼。

尤其是胆小的张海丽,更是直接用双臂紧紧抱着叶小川的胳膊,寸步不离,像个生怕她娘会去“买橘子”的小丫头...

等到大家伙儿进了屋。

大姐“呲”划着火柴,点亮煤油灯,“女子,后生,赶紧进来,把门闭上...大家说话都悄些,可不敢让人听见动静。”

关上门,放下身上的包袱。

一行人,这才顾得上查看一下现在自己的处境:原来这是两孔,中间有甬道的连体窑洞。

外间窑洞,有一张与灶膛相通的大炕。

迎面山墙上,老人家正满脸慈祥的看着大家。

旁边还有两行字:

【早请示】

【晚汇报】

另外屋里有张小桌,附带几张小椅子,其它就再也没什么家具了。

外间窑洞的窗户上,还挂着厚厚的粗棉布。

这样做一是可以保暖,更主要的是可以防止屋内的光线外泄、还能隔音。

由于在这个时期,不允许私人参与经济活动。

像这位大姐在家里私自开设家庭旅馆、招徕旅客住宿,一旦被抓住了的话...

轻则被没收所得、罚款,教育,警告。

要是碰到带队干部不依不饶、非得上岗上线的话,恐怕这位大姐被打发到瓦窑堡挖几年煤,也是有可能的...

见大家都放下了包裹。

那位大姐举着煤油灯,准备开始收钱:“大家准备好钱啊,一个人3毛5住宿费。”

陕北人的口音很杂,每个县都有差异。

绥得这边说“我”,发音就成了“额”。

当即梁少平就不乐意了,“大姐,国营招待所四人间,一晚上才2毛3,加床被子,也就才3毛5,你这咋和国营招待所一個价了呢?”

“国营招待所的服务员,人家是公家人,她们有额这么好说话?”

那位大姐显然经验老到,应付这种问题已经很熟练了,“额这里给你包热洗脚水,给你管擦脚布子,国营旅馆,人家管这些?

打瓶开水,还得2分钱哩!

后生,别和额这种受苦人搞价。

我挣点辛苦钱也不容易,上上下下还得打点一些,要不然的话,哪天说不定就把额给抓进去了...你说,额容易么?”

梁少平拍拍自家包裹:“大姐,我们不用你的被子。”

大姐摇头,“不用我家的被子,也是这个价。”

“3毛。”

叶小川直接递过去一张‘贰角’,一张‘壹角’的钞票,“大姐,您赚钱不容易,可你好歹还在赚钱,对吧?

而我们只是学生,还只会花家里的钱,却挣不来一分呢!”

大姐面露难色。

叶小川赶紧补一句:“大姐,你看,我们都是爱好的人。

既不会把你家弄的乱七八糟,更不会像那些恶心旅客,老是拿旅店里的窗帘来擦鞋...像我们这样的住户,招待起来也舒坦些对不?”

大姐想了想。

终究还是把钱收了,“哎,看在你这个俊俏后生面子上,额这回就依了你...以后你们路过绥得,可得再来我这里住啊。”

把钱交了。

接着那位大姐忙着往炉灶里加碳。

一方面是为了给大炕加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好给大家烧热水泡脚。

陕北的炕多半都是这样:做饭烧水的同时,也能烧炕。

一举两得。

只不过,就是油烟有点出不去...好在他们家家户户,谁家也没多少食用油,所以倒也不用去考虑这些。

至此。

大家总算安顿下来,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以现在这个条件,要想找到这么一个干干净净的落脚之处,可真不容易!

现在外面那些还找不到落脚之处的知青,多半就像流浪的野狗一样的,一群一群的在外面乱窜...

他们才叫个心慌慌、

大姐家里的屋子,总共2间。

里间睡大姐,张海丽、熊英,还有跟着王硕来的叫冉婷、冉苗的双胞胎女知青。

外间睡叶小川、梁少平,王硕,另外还有一个四九城知青张维。

等到大家把外套脱了,只穿秋衣秋裤钻上炕。

连续多日的舟车劳顿,按理说都很疲惫了,结果大家伙儿躺下去,居然一时半会还睡不着!

个个都觉得天旋地转。

感觉整个床板铺,都在转圈圈一样...

再加上没睡过火炕的人,误以为睡火炕很舒服....其实不然!

尤其是挨着烧火那一侧,躺上去,后背跟烙饼子一样的难受!

烫的人,得不停的挪来挪去,要不然真就变烤红薯了。

而头顶,却又有寒风不停的往脑门上钻,用不了几分钟,整个脑门都觉得有点刺痛!

下面滚烫,上面寒风飕飕的...

真真儿让人体会到了,什么才叫做冰火两重天。

“咕噜——”

梁少平肚子里发出一声叫唤。

这下可不得了!

紧接着张维肚皮也跟着咕噜,王硕也逃不了唱响空城计。

西北酽寒。

人体需要用的御寒的能量就多,大家伙儿在火车上吃的那点饭,根本就扛不住。

见叶小川仰面八叉,躺在那里发愣。

没事也得找点事的王硕冷哼一声,“姓叶的,你丫不是喜欢出头吗?现在爷几个都饿了。”

瞪他一眼!

叶小川翻身而起,朝着里屋喊“大姐,能不能麻烦伱给我们弄点饭吃?”

整个陕北。

最最具有经商头脑的人,其实就得数,地处南北通衢的绥得县的乡亲们。

听知青要求半夜煮饭吃。

既然有钱可赚,那位大姐倒也不推辞。

当即就穿着秋衣秋裤,来到堂屋里开始替大家伙做饭。

陕北就是这种习惯:冬天的时候,窑洞里大家伙儿都爱穿着贴身秋衣走来走去。

而大姐毕竟是个才26、7的小寡妇。

她这么穿着一身腈纶内衣出来,浑身上下,像气球里面灌了水,一步两抖。

看得人心尖尖跟着颤。

尤其是某处鼓包严重,让人很容易产生联想。

害得炕上的一帮男知青赶紧缩回脑袋,个个仰面朝天和她说话。

不敢直视。

王硕问,“大姐,不是说绥得四十里铺羊肉面很出名嘛!你给我们做羊肉面得了。”

“那可吃不起。”

吓得大姐连连摆手,“就算是单位的公家人,他们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回,咱这种受苦人,哪有资格吃那号好饭食!”

王硕不死心,只好退而求其次,“要不,我听说陕北饸烙哨子面也不错?”

大姐一边烧火,一边摇头,“那是细面,咱穷苦人家可没有。

就算月初,大家去粮站门市上买了细面,也得拿到鸽子市场卖了,换成全麦粉、玉米碴这种粗粮。”

王硕叹口气,“那大姐,今天晚上你给我们做啥饭吃?”

“沙盖拌杂面疙瘩。”

大姐咯咯一笑,“放心,我每一碗里面,最少给你们滴3滴猪油,那味道...啧啧啧,可美着了!”

沙盖是一种沙漠里的野生植物。

煮在面汤里,有点像梅菜扣肉里面的梅干菜。

味道谈不上有多好。

但可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陕北极其缺乏新鲜蔬菜的情况下。

等到沙盖拌疙瘩做好。

大姐给里屋的几位女知青,各自端进去一搪瓷碗,又给外屋的男知青盛了一碗。

然后大姐舀一小半瓢水,倒进刚才拌疙瘩的铁锅里,用铁勺刮刮锅沿,然后拉动风箱把水烧开。

最后大姐这些清汤寡水的疙瘩汤,仔细舀进盆子,又从陶罐里夹了根黑梭梭腌萝卜条。

这就是她今天晚上的加餐了。

趁着大家伙儿在喝疙瘩汤的间隙,叶小川问大姐:“绥得县到脂米县那边,每天有多少趟班车?”

大姐回道,“每天三趟,不包括过路车。”

这次绥得下车的知青,估计最少有200多,到300名。

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就算其中一部分需要转车南下,去延岸、安塞县那边下乡插队。

那最少,还剩下有一半的知青得北上俞林市,去府古、神沐县报到。

所以,最好还是得预先定好明天的车票才行。

通过闲聊。

恰好又打听到这位大姐的两姨的二姐夫,正好是“绥得县汽车运输服务社”的驾驶员,刚好负责跑绥得——脂米这条线。

于是叶小川便拜托大姐辛苦一趟,赶紧去找她那个二姐夫,帮忙预定一下明天的车票。

叶小川和大姐在商量预定车票的事情。

历来不会放过挖苦叶小川的王硕,在旁边冷笑:“哟,没想到,你这一双肩膀担颗倭瓜的孙子,居然还知道未雨绸缪?”

“预订几人座?”大姐问。

叶小川回道,“7张坐票。”

大姐一愣:“后生,我记得你们是8个人啊。”

瞟一眼裹在被窝里的王硕,叶小川笑,“你订7张票好了,我们其中有一个,那丫不算人。”

王硕顿时大怒:“孙子说谁呢?!”

不理会王硕的发飙,叶小川溜回炕上,钻进被窝,安安心心研究起自己脑海里那个柜组。

这东西,怎么才能启动呢?

上面那枚没铜钱,又不是什么很罕见的珍品,不过是王莽时期的“货泉”。

这是一种,王莽天凤元年第四次货币改革的产物。

从天凤元年,一直流通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材质为青铜,钱文为悬针篆,铸造精美。

但这种铜币并不值钱,也不罕见,属于很大众的一种铜钱...那么,显示屏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铜钱的图案?

咦--

叶小川忽然若有所悟:难道说,自己得去找到这么一枚,一模一样的铜钱?

然后就能开启这神秘柜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