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363章 事实首辅袁可立

崇祯重振大明 第363章 事实首辅袁可立

作者:凤凰北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08 04:31:29 来源:882

这次武道大会,在京城的影响是空前的。

不但武进士的影响力无法和他们相比,就连文进士的名气,也比不上他们。

很多观战的百姓,对武道大会上发生的事情津津乐道。姬际可、曹变蛟、高迎祥、陈王廷等人的名字,在百姓中变得耳熟能详。

最让百姓羡慕的,还是他们都获得了官职。低的是正六品百户、高的是正五品千户,都被招入御马监,成为勇士营将领――

这个营是皇帝从勇士四卫营分出来的,以天下第一勇士姬际可为将领,招募各地前来武道大会的强者,组成的天下第一营。

营中每个将士都称得上精锐,有担任百户的机会。

这对普通百姓来说,就是通天阶梯。

让他们意识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并非只是虚言。

武艺高强的武人同文人一样,都有被皇帝任用的机会。

也因此,在这次武道大会后,京城掀起了一阵习武较技的热潮,学习武艺的人,一下多了起来。还有人好勇斗狠,到处找人比赛。

文官士大夫对此极为看不惯,很多人上了奏疏,要求皇帝禁止这种乱象。

更有人激烈劝谏,皇帝应亲近君子,不要宠信武人。

奏疏中言辞之激烈,看得朱由检直冒青筋。

甚至在朝会上这些人也不消停,翻来覆去说这些事。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检总算明白了,为何万历皇帝会气得不想上朝理事,正德皇帝会责罚劝谏他的臣子。

实在是大明的文官早已被惯坏了,形成了这样的风气。言辞越激烈的人,越能获得名气。即使一时被贬,以后在文官的支持下,也能翻案回归。

所以朱由检对他们,根本无法责罚。他现在施加的责罚,都会在以后变成这些人的功勋。

这让他只能对这些奏疏无视,同时在登极以来,第一次缺席朝会。

不过他的容忍,并没有获得文官体谅,有些人以为皇帝退缩,言辞更加激烈地劝谏皇帝。甚至还延伸到其它事情,把皇帝之前提高工匠地位、任命他们为少府寺官员、召集僧道等事,都说成纲常败坏。

更有人对朝堂上实行的政策指指点点,认为该如何如何。甚至还弹劾朝堂大臣,认为他们没辅佐好皇帝。

黄立极、施凤来、杨景辰、薛凤翔等和阉党有牵联的人,全都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些人面对弹劾,只能闭门待罪。

面对这种情景,朝堂上很多大臣感到忧心。因为他们认识到,如果这件事不处理好,崇祯朝第一次君臣对抗,很可能就会到来。

到时皇帝是用廷杖处罚官员,还是退居宫中不再参加朝会,对于当前的朝廷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在经过万历后期和天启年间的混乱后,朝廷迫切需要一位明君,整顿当前局势。

当今皇帝登极后,抚察罕、招海寇,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两个外患。很多大臣心中,都把皇帝视为一位有能力的明君。

而且更让他们满意的,是当今皇帝虽然揽权,却又是舍得放权的,对大臣廷推廷议,一向都很尊重。甚至这段时间还有继续放权的意思,不但决定建国会,还把很多权力交给戡乱救灾委员会。

再加上皇帝参考周礼重制礼乐,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褒扬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更是让大臣们有了立功动力,看到了世代富贵的机会。

这些有能力的大臣心中,发自内心地支持当今皇帝。他们都想像江陵公一样,获得一块封地。

开辟封地需要武将出力,他们对皇帝提高武人地位虽然有些看不惯,却没有公开反对。

如今在朝堂上鼓噪的,大多是中低级的官员。这些人离成为贤臣和功臣还远,没有在皇帝的政策中获益。甚至很多人还因为磨勘法受到压制,难以快速成为大臣。

尤其是科道言官,对此最是不满,很多文官在他们的带领下,从皇帝重视武人这件事,发起第一次反击。

朝堂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文官,最初对此事乐见其成。但是在他们闹得越来越激烈、有发展成君臣对抗的面头后,这些人顿时坐不住了,聚在一起商议。

袁可立的府上,成基命、李邦华、刘宗周等都察院的官员,董其昌、李若星、孔贞运、何如宠、李标、钱谦益等部寺高官,此时都聚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

这些人都是东林党或倾向东林党的人,在文官中影响非凡。袁可立把他们召集起来,就是为解决当前之事:

“成公,你是右都御史,有监察科道官员的责任。”

“你说现在这局面,应该如何解决?”

袁可立在和黄立极一起执掌戡乱救灾委员会后,如今隐隐和首辅并列,有插手其它衙门的权力。

再加上他曾经协理三法司,当前三法司的格局,就是他确定的。

成基命面对他的询问,没有敷衍塞责,认真想了之后,回道:

“陛下曾多次嘱咐科道言官要更注重本职,纠察违法事件。”

“如今这些文官不专注于本职,反而在朝堂大事上胡乱发言。”

“窃以为应该考核,查查他们的本职事项是否做完!”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在这个时候实行,恐怕会引来科道言官的不满。认为他们是公然打击报复,钳制言官发言。

所以袁可立让担任起居注的弟子先把这个意见记下,又问李邦华道:

“李兄,你是左副都御史,负责在都察院协理院事。”

“对当前的局面,有什么办法没有?”

李邦华更是激进,直接就要拿掉那些官员的官位,说道:

“陛下曾明确说过,朝廷三法司官员,以有地方司法经历者优先。”

“但因为老人老办法,有许多从知县升上来的官员,被起复或任命为科道。”

“这次闹事的毛羽健等人,多是知县出身。他们自以为治理过地方,对朝堂大事横加指摘,丝毫不讲证据,视三法司制度为无物。”

“要我说,就该严格执行陛下规定,裁汰这些知县出身的科道官员。”

这个提议,让众人大吃一惊,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科道官员在二月选官时才被补满,如今要拿到知县出身的,几乎要拿掉一半。

这让科道的职责,如何承担起来?

但是李邦华说的也确实是个办法,朝堂上的大臣,对那些只会乱喷的言官也有些厌烦。

他们本来还觉得皇帝不让知县补科道不符合以前惯例,但是在对比推官和知县出身的科道官员后,如今却感觉很有道理――

毕竟推官是司法官,大多还注重证据和法律,写出的奏疏算是言之有据。

知县出身的科道,则大多把自己视为朝堂大臣,在各种事务上胡乱发言。他们把风闻奏事的权力,发挥到了极限。甚至捕风捉影,勒索其他官员。那些官员不想被他们弹劾,只能破财消灾、或者帮他们办事。这种奇葩的事情,有良知的官员都会看不惯。

朝堂上的大臣,这种事情早就厌烦了,甚至很讨厌那些自命不凡的小官。在皇帝指出科道官员的出身后,他们审视之下,发现这些人大多是知县出身。顿时就找到了目标,支持皇帝的政策。

听着这些人的态度,袁可立看向董其昌和李若星,说道:

“董兄、李兄,如今署理吏部尚书的杨景辰闭门待罪,这件事需要你们去办。”

“你们说这些科道官员,应该转任何职?”

没有像李邦华说的那样裁汰,袁可立只想把这些人调出去,不影响朝堂局面。

董其昌在吏部不怎么管事,李若星道:

“转任暂且不急,现在有一件事更迫切。”

“光禄寺少卿周延儒,已经主动把非法收入上交,并且把自家财产申报,请求在所有官吏中推行这个制度。”

“礼部尚书温体仁响应,已经要求礼部各衙门实行,以示清贵官员为官清廉。”

“我已经打算把财产申报制度在吏部实行,避免他们在官员选任时徇私舞弊。”

“科道官员有监督官员职责,更应该把自身财产申报。以免他们徇私枉法,辜负监察责任。”

袁可立听得点头,也明白李若星为何这样做。因为李若星就是被皇帝以清廉选在吏部的,“民之一丝一缕,皆民之命也”这句话,现在都挂在都察院廉政总署里。

在礼部主动申请在下属衙门中实行财产申报后,李若星作为以清廉著称的吏部官员,当然要立刻跟进。否则就可能被人讥笑,有坏了名声之危。

袁可立如今负责戡乱救灾,同样也觉得选拔清廉的官员很重要。否则朝廷的救灾款拨下去,到不了灾民手里。

眼看李若星有这个想法,他当即点头答应,要求在场官员,都推动官员财产申报。先拿科道官员开刀,查他们的底细。

东林党的官员,有像李三才那样有贪污嫌疑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标榜清正廉洁。就连家中豪富的钱谦益,在写出《恒产论》分散家产后,对财产申报这件事也很有底气。

面对袁可立的要求,他们纷纷响应,这些人率先以身作则,前往廉政总署申报财产。然后以成基命为首,在都察院展开自纠,要求所有科道官员申报财产。

这下科道官员再也顾不上在朝堂上兴风作浪了,因为他们的官位,正在受到威胁。

这个威胁还不是被强权打压,而是以清查贪污受贿的名义。如果以这样的罪名被罢官,他们以后想起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因为劝谏被皇帝罢免是荣耀,但是带着贪污受贿的名声被罢官,可没有人同情他们。

纵使有机会被起复,也要带着污点。

所以他们一个个忙着处理自己的事情,消除潜在祸端。

朱由检这个皇帝没出面,朝堂上勇于任事的大臣,就把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科道官员的风头,彻底被打压下来。

这让深居宫中,故意避开这件事的朱由检很是满意,认为以袁可立为首的文官,通过了他的考验。

这些人既没有和科道官员一起威逼皇帝,也没有趁机排斥阉党残余官员,大多在用心做事,解决朝堂上的问题。

这让朱由检觉得,可以更信任他们,让他们治理国事。

而且最让他舒心的,还是袁可立等人用自己制定的制度,解决科道官员。

这让他之前趁着权力真空时制定的各项制度,开始得到推行。以后在实践中会更加完善,逐渐成为定制。

这对朱由检来说,是更重要的事情。

毕竟他这个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最重要的还是确立制度,让各级官吏执行。

袁可立等人推行财产申报解决科道官员,很合他的心意。

所以在这起风波解决后,朱由检以主持明法科、招抚海寇等功劳,为袁可立加从一品弼政大臣衔,进一步明确他的地位――

除了黄立极这个辅政大臣之外,没有人在朝堂上的班次能排在袁可立前面。

可以说,他现在可以看做次辅,在首辅黄立极不怎么管事的情况下,更是能通过戡乱救灾委员会,拥有首辅权力。

群臣不管认同或不认同,都要把袁可立视作辅臣、当做事实上的首辅看待。

因为袁可立和东林党的亲近,东林党的臣子大多能够接受他,认为袁可立相比黄立极,要更容易接受。

不过也有人埋怨韩,认为他不该拿捏。以至于皇帝等不及,任命袁可立统领群臣――

如果韩来京,以他大学士的身份,会更名正言顺。

阉党残留的官员则不然,他们大多感到庆幸。认为韩不上任最好,免得东林党势大,把他们排挤出朝廷。

袁可立之前在朝堂上曾和他们一起任事,起复后也没有趁着他们落难发起攻击,获得了他们的认可,支持他为辅臣。

中立派出身的袁可立,凭借自身的操守和能力,成功得到了大多数臣子认可,成为朝堂核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