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300章 明经科和明书科

崇祯重振大明 第300章 明经科和明书科

作者:凤凰北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08 04:31:29 来源:882

祖上三代白身这一条,在很多官员看来并不合理。

因为他们的子侄,很明显不符合这一条。所以对皇帝提出的条款,他们提出异议。

礼部右侍郎、太常寺卿李标道:

“前宋特奏名进士,是给多年不录者加恩。”

“陛下给四十岁以上举人开恩科,臣等无有异议。”

“但是祖上三代白身之人,又有何等功劳,同样得到加恩?”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臣子纷纷附和,他们认为皇帝定的这一条不合理。

在这件事上发言权最大的礼部、吏部都表态了,其它部门的意见,自然无足轻重。

“他们读书的条件更差,甚至只能从藏书之家借书笔录。能考到会试的举子,才能远胜常人。”

代表所在的吏部,同样赞同此事。

所以杨景辰思索之后,同样出言说道:

府教授的品级要提升不说,州学正和县教谕,也都要成为品官。

当年北方士子的水平,确实考不过南方人。出现全是南方人的情况,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如今,听到皇帝要设立明经科和明书科作为恩科,专门让年老或贫寒的士子应试,他们顿时觉得,皇帝还是注重经义的。把明经科和明书科、明法科、明算科同等对待。

“只要这些人没有获得功名或当官,就允许他们参加恩科。”

更别说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薛凤翔,都是效忠皇帝的。他们同样出言迎合,赞同这件事情。

“科举之设,本就是为了抑制门阀世袭官位。”

所以这些人心里,是为刘三吾喊冤的。甚至觉得太祖皇帝都心知肚明,所以对刘三吾做出的戍边处罚,根本就没执行。

“当年太祖为何问罪,会试又为何分南北中三卷,诸位都不知其中原因吗?”

“以前朝廷从会试副榜录用年二十五以上者授教职,明经或明书出身,同样可授予教学职位。”

但是机会多出来,不是让他们挥霍的。杨景辰因为当前的现状,说道:

如今看来,要加恩年老或贫寒的士子,设立这两科很有必要。它们的考试内容很简单,很多人都能通过。而且能达到筛选的目的,能选拔合适的人才。

“卿等都如此说,是忘了南北榜案吗?”

“其余亲属即使不是白身,也不影响恩科资格。”

“臣以为得到明经或明书出身的,应该必须就职。”

这在朱由检看来,实在是太低了。很多有地位的士子,都看不起他们。

甚至在他的心中,是打算减少举贡出身的官员的,毕竟这些人能以举人、贡生的身份当官,大多都有门路。还不如选择参加恩科的举子,多选些祖上三代白身的人当官。

“其余举人在四十岁以后,才有恩科资格。”

皇帝设立的恩科,是为了加恩这些人。

对他们这些要求,朱由检没有完全否定。因为大明对进士实在太优待,他也不想得到进士功名的人太多。

“但是在官场上,仍旧以非进士出身对待,磨勘期是六年。”

“诸位觉得如何?”

事实上,在明法科和明算科设立后,很多人就提过明经、明书等科。

“这一点一定要写明,让参加恩科的举子想好了。如果他们还没有做官的准备,就不要参加恩科。”

“重设明经科和明书科如何?”

不过,为了防止恩科的吸引力太差,让一些贫寒士子也不想参加,朱由检道:

“明经或明书出身的官员,初始品级要定为正九品。”

“这些人做官的能力已经足够,陛下开设恩科,正可任用他们。”

“只要他们愿意任官,无论出任何职,最初都授予正九品散官。”

皇帝很久都没有和他私下谈事情不说,策略也不是他说的用厘正祀典人人站队。而是用更高明的重制礼乐,吸引了所有朝臣的注意力。

所以,在温体仁这个礼部尚书发言后,很多官员心中,开始支持皇帝――

“这两科进士人数,就定为和明法科、明算科相当。”

“同样录取前十名定为四甲,其余定为五甲。”

只是,对于皇帝说要在两科进士之外,再赐明经出身或明书出身,甚至要达到进士科的人数,让一些人眉头紧皱,对此不太满意。

可以说,朱由检是故意推出这个规定,让那些有权有势的士子,不敢轻易参加。

为了提高这些人的地位,切实把地方的教育事业抓起来,朱由检决定提升他们的品级,让他们成为官员。

“不过,明经科和明书科进士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在品级达到后,同样有资格担任。”

刘宗周对于优待贫寒士子是赞同的,毕竟他就是安贫乐道的表率,怎么会反对这种事。

这个用意,在皇帝点出之后,顿时就有很多大臣想到了。温体仁早就决心依附皇帝,此时当即出言:

如今,皇帝拿南北榜案,和祖上三代白身这个条款相比。很多人顿时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不寻常:

杨景辰这个时候,却是想到了一件事,对皇帝的说法补充道:

“出身贫寒的举子,确实需要优待。”

这个说法,让群臣齐呼圣明,对皇帝称赞不已。

“府州县的教职,以后都要有品级,作为朝廷命官。”

朱由检看着他们的表现,心中很是欣慰。知道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已经达到了一个层次,很多事情都能顺利推进。

皇帝说的祖上三代白身,显然要包含他们。

在他心中,早已把自己视为当今皇帝的张孚敬,甚至在年前提出了人人站队的建议,得到皇帝嘉许。

听到皇帝询问,他在斟酌之后,说道:

将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和贫寒举人挂钩,这让很多出身贫寒的官员心有戚戚,想到了自己当年辛苦应试的事情。

“赐予出身的意思,就是他们可以用这个出身做官。”

所以他当时没有设立这两科,只设立明法科和明算科。

“被恩科录用之后,没有反悔的机会。”

这对他们的子侄来说,明显不是好选择。

“明经科和明书科进士、以及获得出身的,必须按朝廷规定任官,否则严惩不贷。”

“否则就不要应试,不去参加恩科。”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言论,眉头慢慢皱起。待他们都表达意见之后,声音冰冷地道:

温体仁这个擅长迎合皇帝的礼部尚书,现在看起来都比他受信任。

他这个吏部左侍郎,在忙完二月选官的事情后,陡然发现自己虽然做了很多事,地位却在下降。对皇帝的重要性,已经不如以前――

“会试副榜的举人,愿意去太学者十之有七,愿就教职者仅十之三。”

朱由检设立这两个出身,本就有限制进士名额的意思,闻言顿时回道:

“前宋特奏名进士,有时甚至多于正奏名,以至有冗官之祸。”

这样体恤士子的好皇帝,他们应该支持!

吏部左侍郎杨景辰,听着温体仁只是凭借这番话,就开始扭转朝堂局面。心中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知道自己也要发言。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因为磨勘法实施后,进士和非进士的区别,已经变得非常大。

这个说法,让朱由检眼前一亮,说道:

“明经或明书出身,是进士还是非进士?”

“臣以为恩科也当控制人数,不能全部录用。”

和群臣交流一番,终于把恩科的参与人员定下来。

但是只获得明经或明书出身去当官,那就很可能终身在低品级官位上蹉跎了。毕竟六年的磨勘期,相比四年要多一半。

尤其是最前面的明经科,曾经是能和进士科并称的,是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

所以南北榜的事情,根本就是为了安抚北方士人。

对他这个说法,朱由检很是赞同。因为他也不想某些举子考上却不做官,占用其他人的机会。所以他当即道:

“恩科既是恩科,那就是朕的恩典。”

如果参加明经科和明书科考试成为进士还好说,仍旧有进士身份,有可能走上高位。

『南北榜案,是为了安抚北方士人。』

“臣以为当是同族中的三服,有曾祖、祖父、祖父的兄弟、父亲、父亲的兄弟。”

所以一些人已经打消了让子侄参加恩科的念头,认为皇帝的恩科确实如先前所说,主要是针对贫寒士人――

现在,刘宗周、钱谦益两人,明显在成为皇帝的新谋主。皇帝想用他们两个人,为大明重制礼乐。

群臣听着皇帝的想法,纷纷交头接耳。

“为了让他们早点为朝廷效力,朕以为登上副榜的举人,同样可参加恩科。”

甚至有人提出给祖上当官立功的举人恩科资格,这样更合适些。

“先生以为,祖上三代是哪些人?”

但是在大明的人看来却正常,因为在他们的概念中,这些人就是一家人。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子弟总算有可能参加恩科了,只要登上会试副榜就可以。虽然还是很难,却终究多了个机会。

“为表重学之义,礼部和吏部商议一下,看看各种教职,应该定在几品。”

『陛下给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恩科资格,是为了安抚他们?』

朱由检思索了一下,觉得有这些亲属当官的人家,显然是个大家族。对他们做出限制,符合自己目的,所以赞同地道:

“先生所说极是,就以祖上三服亲属,作为祖上三代的定义。”

这些人别管以前家境如何,只要能当上官,地位都会有一个飞跃。

大明当前的现状,是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只有府教授是从九品级别。

“这些人在官场之上,要比举贡出身有优待。”

“陛下之策极是!”

“臣以为明经或明书出身者,可以会试副榜看待。”

这话说得有理,让很多官员纷纷附议。毕竟他们的子侄不能参加恩科,当然要限制一下人数。防止恩科出身的进士太多,抢占其他人的官位。

这番话语,让很多理直气壮的朝臣,顿时悚然一惊。想到了洪武末年,那件影响全国的大案。

这两科的设置,是他在设立明法科和明算科时就考虑过的,只是当时觉得必要性并不大,不需要擅长经学和书法的人才。

皇帝只设明法科和明算科,似乎有不注重经义的嫌疑,让一些士子感到不满。

“今年明法科和明算科录用百人,明经科和明书科就同样定为百人。”

“他们辛辛苦苦上榜,总要有些优待。”

左都御史王永光询问道:

皇帝能感受到他们的苦楚,开设恩科加以优待。自己应该支持,而不是在朝堂上反对。

但是让贫寒举子当官、缓和社会矛盾,又是一件大事。所以他思索之后,提议道:

所以他们纷纷要求,恩科进士只能授与四五甲,而且数量不能多,不能多于明法科明算科。

这个说法,明显将父祖之外的叔伯,也包含了一些。

不过这个时候,李标又提出一个问题,说道:

只是到了年后,随着温体仁、钱谦益、刘宗周、徐光启等人陆续进京,他发现自己的地位在下降。

这个规定,让一些打算鼓励年过四十或列入副榜的子侄参加恩科的官员,暗暗捏了把汗。

“若是不愿受恩,那就不要参与。”

在很多人看来,所谓的“刘三吾舞弊案”,究竟是不是舞弊,还是两说之事――

“这个提议好,会试副榜的举子,和正榜相差不远。”

有没有进士身份,是十分关键的事情。

建文皇帝登极后,更是把刘三吾复职,让他主持图书修撰。

“其余择优录用,赐予明经出身和明书出身,总人数不高于进士科。”

具体什么优待没有说,朱由检现在也没想好。这些都要在以后实行中,慢慢进行完善。

所以,他很快以大臣赞同为名,定下这件事情,又问佥都御史刘宗周:

“刘先生负责重制礼乐,自然包括亲族的事情。”

“陛下加恩祖上白身的举子,此为应有之义。”

这种增加官员的事情,又让很多官员皱眉。因为品官的增多,会对现有的官场秩序带来冲击。

现在大明的县官,只有正七品知县、正八品县丞、正九品主簿三员。排在下面的典史,就能称为“四爷”。

如今,皇帝有意把教职都提升为品官,这让很多人思索,到底是好是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