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45章 孙承宗入京

崇祯重振大明 第145章 孙承宗入京

作者:凤凰北斗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08 04:31:29 来源:882

十一月十四日,廷议。

在这次由吏部尚书房壮丽主持、朝堂大臣参加的会议上,磨勘法被正式通过。

朱由检欣喜若狂,知道自己推行的官制改革,踏出重要一步。

对于官员来说,没有什么比官帽子更重要。磨勘法就是朱由检掌握官帽子的尝试,保证以后的改革措施推行。

虽然他从来不喊改革、维新之类的口号,但是现在做的事,其实就是改革。

只是以前的大明皇帝对祖制也多有改动,朱由检只是改动得多一点,对以前就存在的朝堂秩序规范罢了。

这在很多官员看来,是皇帝对阉党乱政后的治乱举措。

虽然中间夹杂了一点新东西,也没有让朝堂官员无法理解。

不过,以后他们就会发现,皇帝对大明制度的改动会越来越大,直到完成改革。

那时他们是什么态度,就会很难说了。

不过,朱由检对此也不担心。

他在观看《大明会典》的时候,就知道大明的制度从来不是不能改动。

历代皇帝早就用诏书、敕令,改变和新增了各种制度。

像是廷推这种事情,在《大明会典》中属于推升,是在一代代皇帝改动下,逐渐确定下来的。

如果有文官敢喊祖制,朱由检就敢提洪武永乐旧制。把大明朝的制度,恢复太祖成祖时期——

相比这两位百世不迁的祖来说,其他皇帝都是宗。他们定下的制度,自然不如二祖。

要是恢复祖制,自然要恢复洪武永乐年间的制度:

洪武间定,四品以上官员,九年任满,黜陟取自上裁。

那时根本没有廷推、特简之分,也没有不经内阁票拟就是中旨的说法。

可惜时移世易,已经不可能回到那时了。

除非朱由检能把天下重新打下来,树立无上权威。

对现状认识得很清楚,朱由检知道自己不能轻易发出中旨,也不能随便特简任命官员。否则文官会不配合,朝堂的事情会更混乱。

没有官员认同和执行的诏令,如同一张废纸。除了让朝堂更加混乱之外,很难会有效果。

如今,磨勘法在廷议上正式通过,也成为官员认可的制度。

十一月十五日是冬至,按照礼法,这一天皇帝应该去天坛圜丘祭天,并且要祭太庙。

但是大明皇帝偷懒,这些礼仪性质的工作,经常遣贵族代替。

朱由检刚刚登极,不觉得自己完全掌控了京城,担心在这个天寒地冻的时候出事。所以就没有出宫,按惯例遣英国公张惟贤代祭。

同时,这一天举行百官朝贺仪,在经过一番庄严肃穆的仪式后,朱由检认识到了这个仪式的繁杂。想想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己过万寿节、还有正月初一正旦,都要举行这个仪式,他觉得时间太近了,以后要改一改——

正月初一就该让人在家里好好过年,何必举行朝会!

十一月十六日,常朝。

朱由检正式下达诏令,以后官员迁转,按磨勘法实行。

朝堂上的中低级官员虽然还有异议,但是这件事却成了定数。他们再是反对,也改变不了局面。

散官、勋级等和磨勘法配套的调整,也被朱由检同步推出。磨勘法这个制度,在以后会继续完善。

而且在确立磨勘法之后,朱由检又正式下诏确定戒严法。把拟定的戒严条款,以诏令形式确定。

同时确定交战区实施戒严,划定关外交战区、内地交战区,令兵部制定具体条款。

并且在大明境外地区,一直实行戒严。

戒严地区一切从简,皇帝以任何形式下发的旨意,都以正式旨意对待。

至此,朱由检正式取得处置交战区和境外地区的权力。

理论上可以用中旨,给这些地方下令。

不过他却没有滥用这个权力,大多数交战区的事情,仍是在常参会议上和阁臣、九卿商议。

境外的事情则在绸缪之中,朱由检一直很注重保密,也没有随意下发旨意。

同样也在这一日,孙承宗自上月底被起复后,终于从老家保定府高阳县赶到京城。

朱由检命他好好休息,择日商议事务。

次日,王朝用和毛文龙等人,押着魏忠贤的一千武士抵达京城。

朱由检命两人汇报情况,把那一千武士交给锦衣卫整训,以后看情况使用。

十一月十八日,武英殿。

朱由检召开处理兵部事务的常参会议,命令孙承宗、毛文龙参加,商议辽南和朝鲜等事。

首先嘉奖了两人以前的功绩,勉励他们用心做事,朱由检向孙承宗道:

“刘诏的事情孙卿知道吗?”

“为何有些人弹劾刘诏、阎鸣泰、马世龙沆瀣一气,说孙卿信任阎鸣泰,逐王在晋而用之?”

这个指责很重,因为刘诏已经被定为首逆同谋。他在先帝弥留之际领兵三千趋近京城,这件事太过恶劣。

凡是知道这件事的臣子,都清楚这里面的厉害。一个不好大明就会多出一支受宦官掌控的神策军,甚至在京城出现一个董卓。

有些人把刘诏和孙承宗联系起来,孙承宗若不解释好,后果可想而知。

孙承宗入京之后,对有些人弹劾自己也有所耳闻。听到皇帝责问,急忙解释道:

“臣抵关回奏,先帝以八里不宜再城,改王在晋为南京兵部尚书。”

“吏部等衙门会推辽东经略,已题推阎鸣泰、李三才、王之寀、王之臣四臣。”

“臣以为辽东经略遽难得人,自请身任,赴山海督师。”

“朝廷升阎鸣泰为辽东巡抚,岂是臣逐王在晋而用阎鸣泰?”

“刘诏乃朝廷下旨,说他夙负边才。其谋逆之事,臣实不知。”

没有对孙承宗的解释轻轻放过,朱由检又问道:

“马世龙是怎么回事?”

“他和刘诏、阎鸣泰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孙承宗道:

“马世龙柳河之失,臣即劾奏,何敢一毫偏私?”

“他和刘诏、阎鸣泰的关系,臣实没有耳闻。”

朱由检紧盯着孙承宗,继续逼问道:

“有人说柳河之败后,止存兵五万八千。”

“朝廷可是一直按十四万兵马,给辽东发放饷银。”

“所以辽东兵马,到底还有多少?”

这个问题更是严重,孙承宗道:

“臣在辽东之时,原额官兵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三十三员名,汰过一万七千三百四十七员名,留下官兵一十一万七千八十六员名。”

“马世龙柳河之失,折损二将,损兵数百,实不知‘止存兵五万八千’之说缘何而来?”

“辽东现有兵马多少,臣实不知。”

朱由检也不信柳河之败损兵数万,否则这场战斗在后世就不会默默无闻了——

损兵数万人的大败,足以影响整个辽东战局。放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默默无闻。

再加上辽东一直是按十四万人发放饷银,朱由检把柳河之败轻轻放过,转向毛文龙道:

“马世龙柳河战败有过,念在他出身武举,起复为东江护军都尉。”

“毛总兵,你能和他配合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