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统计师 > 山洪

统计师 山洪

作者:付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25 02:21:32 来源:882

1947年,夏季。(看到顶点网).

中午。天阴的黑沉沉的,犹如夜幕降临。从西北方向传来轰轰隆隆似打雷又不是打雷的恐怖的声响。一阵凉风刮过,雨点夹杂着冰雹向地面砸下。顿时,与糖豆一般大小的雪白的雹子铺满了前后院。奶奶大声喊到,“快拿菜刀!”“干什么?”“往院子里撇!”“撇菜刀干啥?”“砍秃尾巴老李!”我拿了一把切豆饼的旧菜刀,从门里向院子高空扔去。同时,老杨家小生子、老杨家大爷的孙子也把菜刀撇向天空。晚上,奶奶讲,古时候,秃尾巴老李跟小白龙打仗,秃尾巴老李一过来,老百姓就往天上撇菜刀,为什么他叫秃尾巴老李呢?就是让人们撇菜刀给砍掉了尾巴;小白龙一过来,老百姓就往天上扔馒头,秃尾巴老李打不过小白龙,就恨老百姓,就下雹子祸害人。秃尾巴老李就怕老百姓的菜刀,一扔菜刀就能把它吓跑了,雹子就不下了。

这是我第一次遇上下雹子。我们三个人十分兴奋地跑到院子中间,张开双臂,仰面朝天,任凭雹子打在脸上。冰凉新鲜的空气沁人肺腑;夏天的燥热彻底离开了我们。

天渐渐地亮了起来。滚滚乌云疾速地向铁道南压了过去。阳光在翻滚的云缝中间时隐时现。小生子:“怎么不下了!”“真不过瘾!”老杨家大爷:“谢天谢地,可算没有下大。若不然,今年就得喝西北风了。”他站在房门外,看着一条条滚动流淌的乌云,脸上流露出幸免于难的微笑。

下午,老贺小山北面天空乌云密布,灰色层云中滚动着一团团黑云,云团渐渐向南蔓延。东北天边连续不断的闪电,把乌云与大地之间灰朦朦的空隙渲染得灰黄明亮。云层底部一缕缕垂向地面的、乱丝线一般的散乱黑云游移不定。西北风好像变成了西南风,忽而又变成了东北风。

老田家小锁子站在大道上,高声叫喊,“快来看呀!快来看呀!”他手指着老贺小山北面的乌云,显得又好奇又兴奋。老杨家大爷:“哎呀!下‘龙挂’了!”大家把目光都转向东北方向。我问:“什么?那是什么?”有人答道:“龙搅水。”赵老师:“那叫‘龙卷风’。就像我们平时常常看见的‘旋风’。”在老贺小山北侧乌云底部一束犹如井绳似的黑色云柱悬挂在下面,云柱摇摇摆摆、扭曲着缓慢地向南飘荡。

人们兴奋的议论着。“真像似一条龙啊!”“是啊!龙身上还有龙爪呢!”“是龙头冲下,还是龙头冲上?”“看不出来。唉!看看!往上上了!”云柱渐渐离开地面,云柱下端变得越来越细,摇摆着缩回云层。孩子们高呼:“上去了!上去了!”

方才还算亮堂的天空,突然又黑了下来。一阵东北风刮来,豆大的雨点噼噼啪啪地打在人们脸上。(看到顶点网).“不好啦!要下雨了!”人们一哄而散,纷纷逃回自己的家里。

大雨倾盆。顷刻间,院里有了积水,水流泛着白沫向大门外淌去。伏天的雨,来得疾,去的快。乌云滚过之后,露出了与带雨的黑云相对运动的的层云;天又亮了起来。太阳时而从层云的缝隙之间射出几道光芒,稀疏的雨丝在阳光中闪烁着晶莹的光彩。

雨停了。院子的积水中有什么东西在动?我跳下炕,跑到院子里,在积水的水坑里有几条不到一拃长的鲫鱼。我高兴地喊了起来,“快来看!水里有鱼!”小生子、老杨家大爷的孙子应声跑来。看见水里有鱼,小生子回屋拿来一个装了半盆水的铜盆;我们迅速地把鱼抓到盆里,一共是六条。老杨家苞米楼子附近水坑里还有一条小一点儿的鱼,老杨家大爷的孙子准备去抓,这时,老杨家大爷家的大麻鸭子晃动着身躯,扑了过去,用它那有力的长长的大扁嘴,把鱼牢牢地叼住,小鲫鱼摆动着尾巴,大麻鸭子就是不松口。

“哪来的鱼呢?”我们三个几乎同时问道。老杨家三爷:“过去听说过天上下鱼的事。这鱼指定是从天上下来的。”老杨家大爷:“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看见天上下鱼。”奶奶:“这鱼还都活着,你们几个快把它们放到福成油坊后院的大水泡子里去吧。这老天爷不知道怎么啦?下起鱼来了。”我们怀着对天上掉下来的东西的敬畏心态,端着铜盆,把鱼倒到大水泡子里。天上下鱼,很快传遍了东街。有一天,孟宪刚问我,“天上的鱼什么样?”我告诉他,“跟河里的鲫鱼一个样。”他有些不信。我说,“如果你不信,你去大水泡子里看看。”他笑着给我一拳。后来,赵老师说:“天上下鱼,跟那天老贺小山北面出现的龙卷风有关。听说那天龙卷风停了以后,老贺小山根底下的一个小水泡子干涸了,水泡子里的鱼也都没有了。一定是龙卷风把小水泡子的水抽干了,鱼也同时搅上了天;东北风一刮,鱼又随着雨下来了。”

阴历六月初一、初二又下起了雨。奶奶坐在炕上,看着窗外,嘟囔着,“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这半个月还是不能有好天。”果然,一连一个多星期,雨一直没有停过。

我家的房子一下雨就漏,连续下雨,漏的就更厉害了。能装水的盆盆罐罐、甚至连盘子、大碗都用上了。尽管如此,也只能接一接炕上的雨水。柴草垛已经彻底湿透。外屋地晾了一地湿柴禾,没有一棵能够晾干。做饭时,灶坑里柴禾点不着火,满屋子都是烟。夹生饭没有少吃。倒是猪圈的柞木围栏上生长的木耳又肥又大,摘下一瓢蘸酱吃,确实是很好的美味。

中午之后,雨越下越大。天地间灰朦朦一片,大雨如注,声响如万马奔腾,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小弟弟不知道为什么,啼哭不止;谁哄也哄不好。

傍晚,院子里的水和大道上的水连成一片。水越涨越高,淹没了门槛子,涌进了屋里。屋里的水渐渐上涨,漫过了脚脖子。

父亲从村公所急匆匆地回到家里。他房前房后到处看了看。对妈妈说,“出去躲一躲吧!”“往哪躲?”“上小烧锅去吧。”妈妈把小弟弟兜在身后背了起来,蒙上雨布;我挽起裤腿,戴上一个大草帽;姐姐和奶奶打一把布伞,一家人手扯手走出房门。我们趟着水,向学校方向走去。围子附近的积水已经没过腿肚子;往北走,水逐渐变浅。到了学校附近,道路泥泞,没有积水。学校窗户里有人影在晃动,一定也是出来躲避洪水的。

小烧锅土改后,已经停业。我们到了那里的时候,先来的人已经把炕烧热。奶奶和妈妈上了炕,和几个女人坐到一起;小弟弟已经睡着了。虽然多日不烧酒了,屋里仍然残存着酒糟的气味。父亲把我们安顿好了之后,又匆匆离开小烧锅,到村公所去了。

天黑以后,有人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灯泡,屋里亮了起来。大家议论白天观看龙卷风的情景,人们描述的比当时的景象更生动,更神秘。

半夜,雨下的更大了。北山里传来阵阵闷雷,风声大作,窗户咣咣当当响个不停。老曹家大小子他爹一边抽烟一边叨咕,“起风了,打雷了,这场雨兴许作到头了!”

后半夜,雨声小了。多数人都各自找个地方横七竖八地躺着睡着了。天没亮,一个人一惊一炸地坐了起来,“什么声音!听!”大人们都被他这声叫喊,醒了过来。“不对劲呀!这是什么声音?”“是火车吧?”“不是!”大人们跑出屋外,四下张望,有人说,“好像是老贺小山那边?”“是!”“真奇怪!这是什么声音呢?”人们被这莫名其妙的声音弄得心神不定。

早晨,天晴了。仍有一条条丝状白云,从东北向西南方向横亘在天上。

父亲来了。老曹家大小子他爹:“怎么样!街里的水退了没有?”父亲:“退了。没事了,都回家吧。”有人问:“奇怪!这水怎么退的这么快呀?”父亲:“铁路扬旗东边的路基冲开一个大口子,街里的水都泄到火车道南的稻壕里去了。”“昨天后半夜老贺小山那边是什么声音,那么大,那么奇怪?”“村里人也觉得奇怪,往塔头湖那边打电话没打通,兴许是电话线让水冲断了。”

回到家里,忙乎了一上午,总算是把屋里的水弄干了。

午饭后,赵福、孟宪刚几个同学来找我。赵福:“走!”“上哪去?”“听说老贺小山北面的山沟里山笑了,大水把塔头湖铁路桥冲坏了。去不去看看?”“去。”

我们顺着南街的大道直奔铁路。从西边开过来一辆轧道车,上面坐了两个铁路工人、两个民主联军军人,飞快地向塔头湖方向开去。我们紧随着它跑了几步,距离还是越拉越大,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扬旗东边被洪水冲开的缺口已经填满了装着泥土的草袋子。

绕过老贺小山,看见塔头湖桥两边都是军人和铁路工人在忙碌着,看热闹的老百姓被军队战士拦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桥的那边停了一个火车头,挂了几节车厢,一些人正在从车上卸木材和其他看不清的东西。

塔头湖铁路桥下并没有河流。所谓的塔头湖并不是湖,也不是水泡子。它是老贺小山东侧的一块地势低洼的大草甸子。大草甸子里长满了一墩墩塔头墩子。平时,夏季有些积水,春秋季节总是烟雾缭绕,常常有暗火在大草甸子燃烧。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是个禁区!大人们经常警告我们:不准去塔头湖玩!偶尔也会传出某家的大牲口陷进塔头湖里,被烧死的信息。这个地方是一个诡秘莫测的险境。

孟宪刚惊讶的喊道,“快看!桥墩子怎么没有了?”这时我们才注意到,塔头湖桥的桥墩子没有了,那里变成了一个大水坑。“桥墩子呢?”我们的眼睛在铁道两侧搜索、踅摸一阵子,没有看到。“真奇怪?桥墩子还会没有了。”赵福忽然喊道,“看!在那呢!”他手指铁道南距塔头湖桥大约二、三百米的地方,在一片淤泥里斜躺着连根拔起的水泥桥墩子。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我的妈呀!”这时,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到铁道南:有扭到一起的钢轨,有漂在淤泥上的枕木,……。这是我第一次感知水的威力。

回来,走到老贺小山西侧的一个道口,几个人在议论山洪冲坏塔头湖铁路桥的事情。我们好奇地凑了上去,想听个究竟。一个人说:“早晨,复兴屯的张半仙——张老道说,那个桥墩子是塔头湖地底下的黑鱼精给卷走的。”“别扯了!塔头湖里平时连水都没有,哪来的黑鱼精啊?再说了,大草甸子里动不动就着火,什么鱼也给你烧熟了!”“怎么叫鱼精呢!成精了,还怕烧啊?”“拉倒吧!”“那你说,恁么大的水泥桥墩子怎么会弄出那么远呢?”“哎呀,是不是昨天龙搅水那条龙拿龙尾巴给甩的?”“没听说龙能‘翻江倒海’吗,卷起一个桥墩子算啥!”“听说北边山里的一个山包都给劈开一半,水就是从那里冲出来的。”“那叫山笑。”“我的妈呀,山可别笑了。还是哭吧。”

当时,正是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铁路桥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条件限制,架设了一个由原木垒叠、绑扎起来的临时桥墩子。火车走到那里都必须减速,缓慢行进。

(2005-03-092007-07-21修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