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史事讲将1 > 第六十七章 战死绵竹——诸葛瞻、诸葛尚、

史事讲将1 第六十七章 战死绵竹——诸葛瞻、诸葛尚、

作者:徐夏半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9-07 02:12:05 来源:882

诸葛瞻,字思远,琅邪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少时聪惠可爱,但诸葛亮认为他难成大器,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以后不断升迁,诸葛瞻精通书画,记忆力强,加上蜀汉人士怀念诸葛亮,于是偏爱诸葛瞻,使他的名声有些名过其实,后来诸葛瞻统领朝政,因黄皓专弄大权而无法纠正刘禅失误。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没有及时据守险要,致使邓艾进入平原,后来诸葛瞻拒绝邓艾的招降,在锦竹与邓艾展开激战,兵败战死。但其临难死义的行为,连敌人也表示敬佩。后来史官常璩向原居蜀汉的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诸葛尚,三国时期的人物,诸葛瞻长子,诸葛亮之孙,博览兵书精通武艺,邓艾带兵由江油南下时,随父诸葛瞻迎战敌军于绵竹,与父俱殁。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亮之孙,诸葛瞻次子。诸葛瞻与诸葛京之兄诸葛尚在绵竹抗击魏军战死后,与诸葛亮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仅存诸葛京一脉,蜀汉灭亡之后,他与诸葛攀之子诸葛显内移河东,初任郿县令,后任江州刺史。

诸葛质,诸葛瞻之子.蜀亡后,刘禅之子、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诸葛瞻,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从小就含着金汤勺出生,身上也散发着与别人不同的光环,也因此,他从小承受着不同常人的压力,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深受人们的喜爱。诸葛瞻作为一代千古名臣诸葛亮唯一的亲儿子,在蜀汉最后生死存亡之战中,表现出了极度高尚的品质,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事实上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

诸葛亮出道之前,一直定居在南阳隆中,而且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并且娶了黄承彦的女儿,然而诸葛亮直到46岁的时候,才生下诸葛瞻,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结婚多年,虽然跟随刘备走南闯北,但是相对的环境还是比较安稳,而诸葛亮又在刘备的身边身居高位,还得靠哥哥诸葛瑾过继子嗣给诸葛亮,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正妻黄氏不能怀孕,导致不能生,以至于诸葛亮这样严于利己的人,还娶了妾室。诸葛亮曾给李严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吾受赐八十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所谓“妾无副服”,也就是说妾侍只有一套见客的衣服,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自然不假,也可见诸葛亮自奉的节俭,同时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46岁才生的,很有可能就是小妾所生。

不管怎么说,直到黄月英身怀六甲,生下了一个男婴,老来得子的诸葛亮为他起名为“瞻”,也就是诸葛瞻。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尽管诸葛瞻没有完全继承父亲的强大基因,但与同龄人相比,绝对算是比较聪明的,七岁时就拥有很强的记忆力。因诸葛瞻出生的实在是太晚,出生时父亲已经46岁,都没有什么时间得到父亲的亲手点拨,就这样,父亲还嫌自己太过早熟,恐怕将来不能成大器。“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集》中的《诫子书》里得到印证,“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个全文《诫子书》就是专门写给诸葛瞻的,希望儿子从小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此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幸的是,诸葛瞻才八岁,那个最爱他的人,却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我们到此,还没有迹象看出来诸葛亮确定儿子的培养方向:名臣?名将?抑或文武双全?

刘禅得到诸葛的尊重,自然对诸葛一家很放心,并且恩宠有加,不但把诸葛瞻招为驸马,还一路大力提拔诸葛瞻。对于刘禅来说,诸葛亮死了,无异于天都塌了,所以刘禅巴巴的盼着诸葛瞻赶快长大,诸葛瞻才17岁,就让赶快娶公主,娶了公主,立马就让女婿担任骑都尉,第二年任羽林中郎将,那就是成都御林军首领,这是多大的恩宠,随后诸葛瞻更是步步高升,随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衔军师将军。

军师将军,完全就是专给诸葛家定的军衔,刘备刘禅父子完全是把诸葛父子,看做是刘家江山的监护人。诸葛瞻才35岁就代理都护并升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朝政。我们知道,在姜维惨败给邓艾时,黄皓弄权曾想以右大将军阎宇替换掉姜维,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出,刘禅还是很清醒的,黄皓作为玩伴可以,但是作为江山的依靠,非诸葛家的莫属,由刘禅亲自定夺,确定了辅国大将军董厥主内,卫将军诸葛瞻统领除汉中姜维以外的全部军事力量,这一文武搭配,我们发现是那么的眼熟:蒋琬配魏延,费祎配姜维,董厥配诸葛瞻。

蜀汉立国以来,特别是诸葛亮北伐以来,魏延内讧、费祎被刺、姜维战略调整,这些重大事件对未来的接班人诸葛瞻来说,都是不小的刺激。姜维在惨败给邓艾是因为胡济失约,姜维大败后竟然没有追究胡济的责任,这个时候姜维已经54岁了,此时诸葛瞻刚30岁,诸葛尚10岁。姜维眼见自己已经到了诸葛丞相去世的年龄了,北伐在攻城略地上却毫无进展,遂决定孤注一掷,进行重大战略调整,用险招胜敌,那就是放弃汉中,引敌入平原,造成曹魏军后勤供应困难,然后聚而歼之。诸葛瞻知道父亲拿拒不出战的司马懿毫无办法,姜维出身天水,对北方骑兵的战法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再配以诸葛训练的连弩步兵,蜀汉步兵的战斗力空前提高。

真正使诸葛瞻闪耀于历史之中的,不是他的生,而是他的死,他的前半生一路顺遂,尽管地位举足轻重,却并不令人敬佩,毕竟这些荣耀都是借着孔明的光辉所得,不真正属于他。与邓艾的大战,是他生命中真实属于自己的光华迸放。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脸回去啊?!”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兵左右包抄,结果两路人马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太厉害了!”邓艾大怒说:“我们到了人家家门口了,打不赢就都得死!”于是两路人马拼死奋战,击败蜀军,诸葛瞻战死。诸葛瞻长子诸葛尚听说兵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也冲入阵内战死。蜀汉灭亡后,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搬到了河东,初任郿县县令,官至江州刺史。虽然诸葛瞻“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可却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去成全自己,成全父亲,成全蜀中众人对诸葛氏忠烈英名的信赖。

如果说他的生是充满希望的,那么他的死则是壮烈的,诸葛瞻与姜维的一死一生,看似两种极端,实则殊途同归,都是对孔明,对蜀汉热爱的升华。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表现记载得不多,只说他和父亲诸葛瞻一同战死,但《华阳国志》上有一句对诸葛尚的记载颇有深意: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这说明之前诸葛尚至少是劝过父亲,让他除掉黄皓,但诸葛瞻没有同意,所以说诸葛瞻不如诸葛尚,是有理由的。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在出兵之前,瞻问曰:“谁敢为先锋?”言未讫,一少年将出曰:“父亲既掌大权,儿愿为先锋。”众视之,乃瞻长子诸葛尚也。尚时年一十九岁。博览兵书。多习武艺。瞻大喜,遂命尚为先锋。”在战场上,诸葛尚的表现也很亮眼,“师、邓二人又引一万兵来战。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要知道邓忠可是能和姜维,战成平手的将领,诸葛尚能打败邓忠和师簒的联手进攻,可以说战斗力非常生猛。

只怪他的父亲太怂了,先是不听儿子的话除掉朝中奸臣,后又不听黄崇的妙计,放邓艾的大军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诸葛尚的结局是“乃驰赴魏军而死。”他没有辱没诸葛这个姓氏,没有给爷爷丢脸,相比之下,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诸葛瞻,由于从没受过磨难,注定了他名过其实的悲剧结局。

说起诸葛一族,老大诸葛瑾在东吴,堂弟诸葛诞在魏国。诸葛瑾在东吴受到孙权的器重,在孙权去世后,诸葛瑾官居大将军之职,显赫一时,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厉害,成为东吴重臣,权倾朝野,但是因为一场政变,诸葛恪被杀,在东吴的诸葛家族也遭到了满门抄斩;诸葛诞虽然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任职,但是后来司马家族为了篡权,除掉了诸葛诞,将魏国的诸葛家族灭族。三兄弟中也只有诸葛亮一脉没有惨遭灭门,但是诸葛亮中年才得一子诸葛瞻,而后自己死于五丈原,唯一的儿子诸葛瞻和其17岁的儿子诸葛尚,为了抵抗魏军战死于绵竹,唯一的孙子诸葛京因为年幼没有上战场,也就避免了牺牲,这也保存了诸葛家族仅存的一点血脉,除去在山东琅琊老家一族,史书上记载的诸葛亮仅存的就剩下诸葛京一人。

蜀汉灭亡之后,诸葛京与诸葛显一起移民到河东,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在宴请群臣的时候,询问身边的人蜀汉之中是否有能够胜任官职的人,于是诸葛京与陈寿,寿良,高轨等人一起受到了任用,其中诸葛京被分到郿县当县令。后来诸葛京在尚书仆射山涛的推荐下,司马炎让他做了江州刺史,但是到这里关于诸葛亮一族的文献资料算是结束了,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京之后的事情,所以从此诸葛亮一族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过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有一批姓诸葛的人,他们各自的族谱上都记载着自己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看来诸葛亮的后人是过着隐居的生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