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多元族群及其语言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众多山脉构成了她的基本地貌,再加上河流密集,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便使之自古以来就具有适合多民族生存的一个个相对封闭的活动环境与空间,为他们提供着丰富的衣食之源。因此,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连同近代以后出现的大量移民,就形成了该国今日之特有的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人文景观。根据《1998年马来西亚年鉴》,该国现有族群、亚族群60余个。这些族群被分为土著与非土著两大类,后者是指移民族群。族群语言方面,亦被归为4类,这就是土著语言、移民语言、殖民语言以及各种混合语。这些语言中,占优势的是马来群岛的主流土著语马来语,现为马来西亚的国语。不过,各族群差不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方言。一般而言,由于若干族群通用某种语言乃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语言往往不能随意用来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志,但是,由于历史上相对封闭的状态,在马来西亚的一些土著中,族群分界与语言分界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重合情况,所以,族群分布与语言分布也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同态性质。而在叙述上,也就方便将族群及其语言结合进行。(本节只涉及马来人和华人之外的族群及其语言)另外,在马来西亚也分布着以下人群:欧亚人(Euraslans,分布全国)、欧洲人(Europeans,分布全国)、菲律宾人(Filipino,仅在沙巴分布)、泰国人(Thai,仅在马来亚分布)、越南人(Vietnamese,仅在马来亚分布)等。

一、马来半岛的土著及其语言在马来半岛,除马来人外,还存在3个土著族群。1997年,他们共有106131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0.5%,被通称做OrangAsli,共由18个部落组成。

矮黑人(Negrito)。又名Semang人,是半岛最古老(据说有25000年;另一种说法认为他们是公元前8000至公元前1000年的Hoabinhians人的后裔)、人口最少的土著,主要靠近东、西海岸分布,如吉打、霹雳、吉兰丹等,由Kensiu、Kintak、Ja-hai、Lanoh、Mendreq和Bateq等部落组成。在体质特征方面,他们与马来人不同,而与安达曼岛、菲律宾、新几内亚土著相似。根据有关介绍,成年人身高一般为1.5米左右,妇女较矮;肤色为深朱古力色,稍带光泽;毛色棕黑,头发短而卷曲;阔鼻,圆眼,低颧骨;有将上颚前端牙齿锉凹的习俗。矮黑人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孟一高棉语系亚洲语族北亚语支,各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

西诺伊(Senoi)人。为半岛人口最多的土著,又名Sakai人,但因该名含有贬义(“奴隶”之义),现已不主张使用。西诺伊人属于蒙古人种,为Hoabinhians人与新石器时代的耕种人(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北方进入马来半岛)的后裔,主要由Temiar、Se-mai、JaHut、CheWong.MahMeri(陆达雅克的一支)和SemoqBeri等部落组成,居住于主干山两侧的山岭之间。身材较矮黑人稍高,肤色稍浅,头发呈波形。语言属于孟一高棉语系澳亚语族。

原始马来人(yuAsli)。又名Jakun(惹昆人),或“未开化的马来人”,主要居住于半岛南部的雪兰莪、森美兰、彭亨、柔佛等州,由Ses、TeKanaq、OrangKuala和OrangSeletar等部落组成。一般认为,约在2000至3000年之间,他们与来自婆罗洲和印度尼西亚岛屿的航海人相遇,发生贸易,受其澳亚语同化,因此具有了“原始马来人”这一称号。例外的是OrangKuala部落,他们是500年前由苏门答腊岛迁来的。原始马来人族群在体质上都有混血特征,所操语言则为古代马来语,据说Sei和Temoq语有所不同,它们更与西诺伊语有某种联系。

二、东马的族群及其语言东马的两个州砂拉越和沙巴的族群及其语言情况都十分复杂,迄今为止似乎尚未得到彻底的研究,以至族群归属及其名称难得统一。各族群的社会发展更是不平衡,有的已开始了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的则还坚持丛林生活,保留游居的生计方式,一些古老的习俗如住长屋、吃硕莪、用吹筒、穿耳洞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或刚刚放弃不久。

伊班(lban)人。是砂拉越人口最多的族群,又名海达雅克人(SeaDayak),据说这一名称与他们善于用船和曾在海上抢劫有关,但他们不是渔民。伊班人过去有令人恐怖的习俗——猎头。砂拉越的伊班人是历史上由印尼加里曼丹的Kapuas谷地迁人的,对开发拉让河流域做出过贡献,其人口已广泛分布于州境内,但以第二省及沿海地区居多。伊班人“向以稻米为生”,现大多家庭拥有橡胶园丘。典型的伊班人的体质特征是身材矮小,头颅呈圆形,头发平直而黑,皮肤一般光滑无毛,肤色不一:有咖啡色、浅褐色、黄褐色等,居住内陆者则为白色。伊班语是尚未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马来语,他们与马来人之间通过马来语可以勉强进行交流。基督教在伊班人中获得了很大的传播。

陆达雅克(Bidayuh)人。陆达雅克人为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跨境民族,其大部分分布在印尼境内,在砂拉越者,据20世纪60年代资料称,主要聚居在婆罗洲西北山地一带,以种稻为生,兼种硕莪(西壳椰子的俗称)。陆达雅克人分为5个集团,各有自己的方言,但彼此可以交流,沿Sadong、Samarahan、Sarawak和Lundu等河流域分布。陆达雅克语又被称做Bedayuh语,其中吸收有伊班人和马来人语言的许多成分。陆达雅克人与海达雅克人相比,身材稍矮,脸稍圆。也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

美兰诺(u,20世纪50、60年代,居住在Rejang河口沿岸宽约20英里地区内,直至Baram河流域。美兰诺人与陆达雅克人共用词汇很多,并且能懂Rejang河上游Sekapan人的话。其内部亦有方言之分,尤其是Bindulu一带的方言差别较大,据说他们不用m这一词汇来指称“夜晚”。美兰诺人的外表与马来人有些相似,大部分人也都皈依了伊斯兰教。美兰诺人善于种植SagoPalm。

比沙耶(Bisayah)人。比沙耶人是马来西亚与文莱的跨境民族,在砂拉越(主要居住在Limbang河谷)和沙巴均有分布,信仰伊斯兰教。20世纪50、60年代分布在靠近文莱边境一带:砂拉越境内的居住在Limbang河下游等地,沙巴境内的聚居在Padas河和Kelias河盆地。菲律宾亦有同名民族存在,但相互之间语言差异较大。比沙耶人皮肤白皙,历史上文莱王宫里的宫女据说多来自该族。比沙耶人种植水稻,但亦喜食硕莪。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内部亦稍有差异。据说一些语言特征与马兰诺和沙巴的卡达山人的语言有相似。

摩禄(Murut)人。摩禄人大多居住于内陆如Tenom、Rundu、Pensiangan等地,少数人还住长屋,甚至过着游居生活。砂拉越的摩禄人又称LunBawang人或LunDayeh人,他们住在Trusan谷地。砂拉越还有一支Tagal人,在沙巴被称为摩禄人。摩禄语有两种,一种是砂拉越摩禄语,一种是印尼北婆罗洲摩禄语,后者与菲律宾摩禄语属于同一种语言。东马的摩禄人主要讲砂拉越摩禄语。沙巴的摩禄人嗜酿一种名Tapai的米酒。亦曾有猎头习俗。有资料讲沙巴州的摩禄人是由Kolod/Okolo、Gana、Kalabakan、Sebangkung、Serudung、Tagal/Sumambu、Baukan、Nabay、Timugon等亚族群组成的。

加拉必(Kelabit)人。他们与砂拉越摩禄人毗邻而居,主要分布在Baram河和Rejang河流域,其最著名的村庄位于Bario(婆罗洲最高的内地,达3700英尺),仍有部分人住长屋,而且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特殊和最有趣的住所”,即根据20世纪50、60年代的资料,它们不像其他长屋那样分隔成许多适合单个家庭居住的房间,而是居住的一面也像走廊一样是敞通的。加拉必人身材较高,他们亦有自己的语言。

Kedayan人。据说有爪哇人血统,在砂拉越主要居住在第四、五省,传说称他们是由早期的文莱苏丹带入婆罗洲的,因此文莱现有他们许多同族人。他们现在都是穆斯林。

Kayan人。居住在砂拉越与印尼加里曼丹省的各大河的上、中游一带,为山居民族。其中,砂拉越境内居住在Baram河谷地和Rejang河上游者自称来自加里曼丹的Kayan河谷地,分布很广,有许多部落。Kayan人身材中等,肤色淡褐色。有自己的语言,各部落之间差异不大。

Kenyah人。Kenyah人也是来自印尼,与Kayan人杂居,或两者的居住地相连成片,但不如后者分布广。亦有自己的语言。

Kenyah人有Sebup及Sipeng两个亚族群。

Penan人。Penan人也居住在Kayan和Kenyah人地区,多数人还过着游居生活。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他们非常怕晒太阳,皮肤白皙。语言与Kenyah人关系相近。

Dusun-Kadazan人。Dusun-Kadazan人是沙巴州最大的族群,来自印尼加里曼丹,散居于沙巴西海岸内陆地区,主要聚居于Ranau和Tambunan谷地,以农为主,是该州主要的粮食生产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Dusun-Kadazan人中都有传播,若细加区别,据说Kadazan人倾向于成为基督教徒,Dusun人则一般为穆斯林。有资料讲,Dusun-Kadazan人是由Dusun、CoastalKadazan、Kibuk、Kadazan、Lotud、Kuijau(Kwi-iau)、Tatana、Tengara、Bisaya、Rungus、Dumpas等亚族群组成的。

Bajau人。Bajau人来自棉兰老岛和苏禄岛,善于航海,多居住在沙巴州的Semporna、KotaBelud和Sandakan湾的Timbang岛等地区,为有名的牧人和骑师。历史上曾做过海盗,现在已是渔民和农民了。Bajau人分为Bajau与Illanun两个分支。

文莱(Brunei)人。为文莱移民,现聚居在沙巴州的Beaufort、Kimanis和Papar等地。

苏禄(Sulu)人。系苏禄群岛移民,现主要居住在沙巴州的SungaiSugut河流域。

除以上外,砂拉越州还有Kajang人(由Sekapan、Kejanan、Punan、Tanjong及Kanowit等亚族群组成),沙巴州有Maragang.Paitan(由Tambanua、UpperKinabatangan、Sinabu、Lobuu/Rumanau、(Abai)Sungai、Lingkabau等亚族群构成)、Idahan、Minokok、Rumanau、Sungai、TidongcosIslanders、Sino-Native、Dumpas、Lotud、Rungus、Tayeh、Bonggi、Bugis人等。

三、印度族群及其语言印度是最早影响马来半岛的文明古国之一,其商业和宗教(佛教和印度教、锡克教等)在不同时期都曾大量传人,近代以来,英属东印度公司则是英国政府在半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的主要代表机构,所以,印度族群现在构成了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对该国的社会发展起着全面的影响作用。

泰米尔人。来自印度泰米尔纳德邦(Tadu),为马来亚印度族群中最大的亚群(占人口的80%),操泰米尔语,大部分在橡胶园丘和油棕园丘工作,其余为政府公务员。泰米尔语还是马来西亚泰米尔学校的教学媒介语。

lee人。来自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海岸,又称马拉巴尔人,占印度族群人口的70%,主要从事园丘和职员工作,亦为职业人士,还以开餐馆闻名。操m方言。

泰卢固(Telegu)人。来自印度南部的安得拉邦(AndhraPradesh),操泰卢固语,占印度族群人口的4%,大多为园丘劳工。

旁遮普(Punjabi)人。来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操旁遮普语,大多为警察、铁路车站官员、保安人员,20世纪20年代开始,亦有从事商业和自由职业,以及以养牛为生的人。据说他们的牛车一度是锡矿的重要交通工具。信仰锡克教。

根据《马来西亚信息:1998年鉴》的统计,印度族群包括Bangladeshi、JaffnaTalee、Pakistani、Sikh、Tamil、Telegu和Sinhalese等亚族群,其语言除前文所述外,还保留有印地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等。

马来西亚的移民族群除华人和印度人外,还有泰国人和阿拉伯人等。马来半岛与泰国为近邻,历史上长期受暹罗王国影响,所以,至今在马来亚北部的玻璃市、吉达、吉兰丹等州还分布着数万名泰国人,他们仍旧保留着属于汉藏语系汉藏语族的泰语。阿拉伯商人的商业活动和伊斯兰教的传播则把阿拉伯人和阿拉伯语传人该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语尽管只是一种移民语言,但是它对马来人似乎却有很大影响。与其他移民族群比较(当然,苏门答腊和印度尼西亚岛屿的马来移民的语言除外),阿拉伯人由于通婚全部或几乎全部同化于马来人,其中,大多数人把马来语当做第一语言,似乎忘记了原来的语言。这或许是统一的宗教信仰使然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阿拉伯语却不是由阿拉伯移民而是由土著人——马来人得以永久保留的。马来人主办的阿拉伯语学校里,不仅有教阿拉伯语,还以之为教学媒介语,目前,已有高等学府如伊斯兰学院就是以阿拉伯语为教学媒介语,并将很快被升格为大学。”其实,阿拉伯语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宗教语言。

马来西亚语言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以下方面,如在马六甲,其人口为数不多的当年殖民者葡萄牙人后裔,尽管在文化等方面已经被同化,但还是保留着其结构已发生变化并混入了大量马来语词汇的古代葡萄牙语。这种语言在学术界被称做“克里奥尔语言”

(creolelanguage)。此外,马来西亚还有被称做“集市语言”(ba-hasapasar),即学术界所谓的“洋泾浜语”(pidgin)的语言。这种语言一种情况是以马来语为基本语言,同时吸收了英语、华语、泰米尔语等词汇而构成;另一种情况是以华人中的粤语(如槟城)和闽南语(如吉隆坡)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不同华语方言而构成的语言。再有就是所谓的马来英语(yEnglish)。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