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带着超市穿大秦 > 第 60 章 盐糖

带着超市穿大秦 第 60 章 盐糖

作者:峨眉山猴子03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25 09:50:22 来源:882

自从姜珂请假后,她给嬴政送的东西就开始两级反转了,从前都是些公文报告,现在变成了吃的喝的玩的,而且因为公文机密,她之前都是亲自相送,现在则不同了,十次能有八次是让下属送来的,剩下那两次,一次是因为姜珂突发奇想想吃嬴政宫中的炮豚,另一次是医家和农家两拨人辩论得太激烈,姜珂跑到章台宫躲清静来了,离开的时候还顺走了嬴政两件宝贝……

然后又去太后殿中打了半夜的牌,因为演技太高,输得自然,把太后给哄高兴了,走的时候赚得大包小裹,盆满钵满的。

但其实姜珂这一年也不是彻底闲着,她命人在南方种了数万亩地的柘,也就是现代的甘蔗。

柘十月成熟,收割之后,正好也到了姜珂该销假的时间。

姜珂种植这么多的甘蔗是因为她想要制作白糖,此时人们的甜味来源除了梨桃桑葚等果子,就是饴糖了。

饴糖是用麦芽熬制而成的,呈胶状,很粘稠,所以不适合烹饪,据说楚地小孩经常用饴糖拉丝粘昆虫玩。在制作好的饴糖里加一些米粉,就会变成饧,这大概就是高粱饴的起源吧。

和甘蔗相比,现在的柘甜味很淡,纤维又粗,大部分都是被用来榨取浆水喝,柘多种植在长江以南地区,因为运输困难,所以咸阳城内一般只有王宫贵族才能享用柘桨,柘桨浆水还可以用来醒酒,但姜珂不喜欢这个味道,觉得柘桨有一股涮杯水味,或者也可以在烹饪时用来给食材调味。

显然,现在还没有人意识到可以从柘中榨取凝固制糖这件事。

其实,相比甘蔗来讲,甜菜更适合制作白糖,而且因为气候和地质的原因,南甘蔗北甜菜,咸阳根本种不活甘蔗。姜珂曾经不死心尝试在咸阳种了一亩甘蔗,结果硬生生地长出了一批磨牙纤维棒,虽然没水分没味道不好吃,但……至少打人挺疼的。

可惜她没有甜菜种子,就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甘蔗代替了。

姜珂命人在秦国最南边的一个小县城里种植了很多柘,等她赶到时,田地里的柘基本已经收完了,码放地整整齐齐,很有规律地储存在仓库里面。

这里的人对她的到来特别热情,毕竟这可是能种出土豆玉米和棉花的大秦农神啊,她在秦国黔首们的心里,几乎和农神后稷一个地位。

她不光是自己来的,还顺路把家里那几个捣鼓重金属小药丸的“大秦”化学家也一起带了过来。

开工前,姜珂特地叮嘱那几名方术士:“你们几个要是再敢趁人不注意偷偷往锅里加朱砂,我就把你们都鲨了。”

几人连连摇头,说以后再也不敢了。

《天工开物》中写道,制取白糖的第一步便是制取红糖,这一步很简单,不需要技术含量,即使没有大型工坊,自己在家也能制作。

姜珂怕失败,先试验了一下,大概步骤就是用石碾将柘榨成柘桨,再用棉布过滤掉柘桨中的杂质渣滓,过滤好的柘桨倒入铁镬中,大火煮沸,沸腾的柘桨上层会产生很多细小

的气泡,这些微小的气泡会作为载体粘附浆液里的废弃杂质,可以采用捞取浮渣的方式去除杂质。

继续不断搅拌,小火打沙,柘桨一点点变得浓稠,颜色也越发深厚起来,最后转变为深褐色,这个过程中,火不能太大,否则红糖就会有焦苦味道,但也不能太小,那样红糖无法出沙。

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屋子里都飘散着一股浓重的甜香味,这股味道极为霸道,大家的反应就像饿了三天的流浪汉,突然走到一间刚出炉蛋糕的甜品屋面前,都在不停地吸着鼻子,贪婪地闻着这股甜香气息,不想让气味扩散到空气中,白白浪费掉。

“好香啊。”“好甜啊。”之类的感叹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就连姜珂,都没忍住,趁人不注意用衣袂挡住脸,偷吃小蛋糕。

眼看糖熬得差不多了,姜珂蘸取一些汁液放到冷水里,汁液在水中凝固住了,于是她将这些红糖倒入容器里,自然冷却,达到“凝结如石,破之如沙”这个地步,红糖就算成了。

有人用刀将熬好的红糖切成小块,给在场众人每人分了一块。

众人先是捏在手里仔细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嘴中品尝,这糖进入口中,只需要舌尖轻轻一捻便在嘴里化开了,第一反应就是,好甜啊,经过浓缩凝固的红糖纯度很高,红到发黑,比外面卖得饴糖要甜上很多,但若是仔细品味,还能感受到一股独特的焦香风味。

他们从未想过,这普普通通的柘居然能制作出如此香甜美味的糖,当即,看姜珂的眼神更加热切了。

制作出红糖,接下来就该是提炼白糖了,《天工开物》中的制白糖方式是黄泥水淋糖法,容器底部铺上稻草,再放上黑砂糖,之后用黄泥水淋糖制取,姜珂用现代的思维猜测,这个方法可能是用得化学吸附原理。

看起来是挺简单的,但是姜珂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不仅颜色一点没变,还弄得怪脏的,她不死心,又尝试了好几十次,还是失败。

甚至思维发散到用草木灰和木炭吸附杂质,这两种方法处理后的糖颜色是变浅了,但和现代洁白细腻的白糖相比依旧差别很大。

姜珂终于意识到是这个方法本身有问题了。

姜emo有点难过。

但她不内耗,她去外耗别人,要不说她能和蒙家姐弟玩得好呢。姜珂天天去找作坊工师家的那条小白狗玩,趁着没人注意,一边挼它们毛茸茸的皮毛,一边将自己心里的失落倾诉给狗狗,也没白倾诉,给发工资的。

每顿三块大骨棒。

几天后,姜珂心情转好,狗却变蔫吧了。

于是姜珂又多给了它两个大鸡腿。

小白狗瞪了一眼姜珂,然后吃得很香。

有人问姜珂,此物为何名,她道:“既然这东西状如石块,甜似蜜糖,那不如就叫是石蜜吧。”

虽然没制作出来白糖,但石蜜也算是糖史上的一大突破,姜珂找了很多制糖工人,让他们在石蜜的基础上继续钻研探索,制作出

姜珂口中那种绵密如雪的白糖。

……

此时秦国已经种有小麦,但却以粟米为主食,除了气候原因,还有就是小麦的味道并不好吃。

虽然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了石碾,但还未大量推广,所以一般都是连皮直接放到水里煮或蒸熟,被称为麦饭,味道不好吃倒是其次,主要是硌牙还喇嗓子,是最贫穷的普通黔首吃的饭食。

姜珂觉得,最早发现小麦能吃的人真是个天才。

看着榨糖工坊里的石碾,姜珂又让工匠做了十几个相同的石碾,这些石碾不是用来榨柘桨的,而是专门用来磨麦子的。

用石碾磨出的面粉肯定不能和现代超市里卖得那些细腻洁白的面粉相比,颗粒很大,呈微黄色,有一股质朴的麦香味道。

嬴政收到姜珂的信后,第一时间就打开看了,信上姜珂的语气很失落,说自己这次计划失误了,没有制作出心里所期待的那种糖,年末考核不会得次等吧?

她这信写得非常真挚诚恳,情真意切,嬴政已经做好这次公务失败捞她的准备了,就连一旁教学的李斯都能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几乎凝固,心中暗自猜想:姜珂失败了?

信上又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大王,臣浅鄙,虽然没制成白糖,但制出了红糖。”

嬴政第一次知道原来人在极度无奈时是会莫名发笑的。

随后又写了一张纸有关红糖的用处,可做浆饮,驱寒解酒,温胃和中等巴拉巴拉写了一堆,最后又用颜色鲜艳的朱笔画了一个大圈,里面画了足足三个感叹号,写着:划重点,红糖不仅可以调味,还是很重要的战略物资,可以让战场上的士兵快速补充体力和能量……

寺人将姜珂千里迢迢装在盒子里运送过来的第一批红糖递到了嬴政面前,为他验过毒后,嬴政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品尝,一抬头就看到坐在对面的李斯,只好也分给他一块。

嬴政看完正经报告后,发现底下还夹杂了一大叠子纸,姜珂在第一张纸上面写着,此为美食攻略,和政事无关,可看可不看。

第一张:油泼面,具体做法为将磨好的麦粉揉成面团,擀成宽面条,放在清水中煮熟后捞出,上面点缀以葱,嫩菽叶……

嬴政翻到第二张:臊子面,具体做法为……,面汤油光红润,口味酸辣辛香……

第三张:羊肉泡馍(大王这个好吃),具体做法为……

直到最后一张,全都是面食菜谱。

嬴政:……有点看饿了。

他告诉一旁服侍的寺人,把这一沓子"菜谱"抄写一份交给庖人,命他按照上面的做法准备飧食。

姜珂从糖厂离开,并未直接回到咸阳,而是到巴蜀地区炼制食盐去了。

早在周代,便设有太宰一职来掌管盐筴之政令,以供百官之盐,此时的食盐虽然粗糙,但也是人身体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长期不食用盐,就会变得浑身无力,体弱多病,因此煮盐和冶铁,铸钱一起并称为国家的三大利

源,自有这个行业起来,就一直保持官营性质。

如今七国之中,因为齐国靠海,所以齐国的煮盐业最为繁荣,至于韩赵魏和秦国这种内陆国家,盐矿或盐井才是它们的主要产盐地区。

盐价昂贵,再加上官府对其的管控,普通百姓和士兵当然吃不起了,因此平时多用醋布调味。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秦国黔首们的身高都不算太高,傅籍标准为男性六尺五寸,女性六尺二寸,换算成现代的身高,大概为男性一米四九,女性一米四二。

所以姜珂这将近一米七的身高在这些人里面显得格外格格不入。

秦国巴蜀之地,自从郡守李冰时期就已经开始挖井,汲取卤水煎盐了。相比后世,这时的制盐工艺十分简陋,制取出来的盐都是粗盐,就是单纯盐井中的盐水煎晒熬干而形成的颗粒,颗粒大且颜色灰暗,里面有很多金属杂质,除了咸味,还发苦发涩以及其它各种奇怪的味道混杂在一起。

提炼细盐,也就那几个工序,粉碎,溶解之后用草木灰,细沙等过滤,熬干沉淀,晾晒烘干,蒸发结晶等。

姜珂感觉自己都要被盐池的咸腥味给腌入味了,她种地时,身上一股子尘土味道,制取酒精时,身上一股酒味,制作石蜜时,又是一股子甜香味。长史府中大家都说,只需要从主君经过,闻闻她身上的味道,就大概能推算出来她最近在忙什么了。

好在这次没有出现提炼白糖时的差错,晾晒好的白色晶体被碾成细碎的粉末,姜珂伸出手指蘸了少许,用舌头仔细品尝,没有苦涩和怪味,而是熟悉的咸味,虽然和她超市里的精盐相比逊色不少,但较之从前,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姜珂点了点头,表示满意,工厂内其他盐工闻言立刻心情大喜,也都分别品尝了一点刚刚制好的盐,盐味很咸,有人没控制好数量,抓了一大把,细盐刚一入口,瞬间就被咸成了山林里的猴子,手舞足蹈的,反应很激烈。

有那年纪老迈,见多识广之人已经品尝出来了,姜长史所制之盐,居然比那些专门供给王室享用的饴盐都要纯正。

姜珂回咸阳复命的路上,几个方术士面带讨好,一脸巴结地凑了过来:“长史!”

他们这个语气,总感觉要搞点什么幺蛾子了。

“干嘛?”

“长史,小的们心里有一事不明,特地来找您询问解惑。”

“什么事?”

“我们发现,不光是此次制盐,就连之前制作酒精那次也一样,原本浑浊污杂的液体,只要一经过大火加热,就会变得干净浓稠,您说,这是因为高温将里面的杂质烤化了,变成空气飞走了。那您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只要条件允许,物质,液体还有空气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相互转换?”

姜珂:……

她好像找到这几个人除了不怕死之外别的优点了。

天选化学家,你们真的无敌了。

姜珂回道:“有可能,但是这个条件具体是什么,还需要你们自己慢慢去摸索。”

……

快马加鞭赶回咸阳时,她已经出差九个月了,姜珂一路风尘碌碌,面有倦色。她之所以这么着急,是想要在入冬之前,用新制作出来的精盐改善一下军粮。

本来姜珂还想用新制作出来的白糖做些果子罐头送过去,没想到书中描述有误,最多只到了红糖这一步,没做出来白糖。

十月,寿陵。

此时正值秦国新年之际,虽然还没下雪,但温度骤降,天气越发寒冷了起来,蒙骜坐在军营幕府中查看地形舆图,这时手下裨将来报,说是军粮已经送到了军中。

蒙骜点了点头,那位裨将又说,此次军粮和以往不同,大王体恤士兵们新年征战辛苦,特地送了些风味独特的酱料和石蜜犒劳将士。

蒙骜一听,就能猜出这背后线索:“是姜长史研制出来的?()”

裨将连连称是,随后问道:“您和姜长史有交情??[()]?『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蒙骜心想,他一个老头子能和那小娃娃有什么交情,有交情的是自己的外孙女,快二十岁的人了,不想成亲也就算了,还天天住在人家家里,也不知羞。

“石蜜是何物?”

裨将:“是一种块状的饧,颜色虽黑,但味道却比饴糖还要甜蜜。”

他又补充道:“咸阳那边的人说,这东西可以快速补充体力,振奋精神。”

蒙骜表示知道了。

至于姜珂所送的那些酱料,也不是一股脑儿随便送来的,要根据士兵等级分发,秦**营是个讲究阶级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将军士卒同衣食,至于像吴起那样关爱士兵的事情更不可能发生。

这里唯一能让士兵们开心的就是攻城杀敌,得到爵位。

虽然秦国现在已经大面积种植番薯和土豆了,但这两种作物含水量多,体积大,不方便运输,所以如今秦军的主粮就只有粟米和玉米两种。

在军营中,爵位不同的士兵分到的军粮也不同,不更以下爵位的士兵一顿饭的粮食为一斗糙米和一点菜羹和一点点盐,看管五十人的屯长可以额外再加一点菽做成的豆酱。

至于肉,只有掌管千人以上的二五百主才能吃得上。

萝卜干酱,牛肉竹笋酱,各种辣酱以及……豆橛子腊肉酱。

装酱料的容器是用竹子所制,将酱料放入罐中,盖一层纸张,封口后糊上一层黄泥,黄泥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又恰好此时天气寒冷,酱料的保质期可以延长很久。

本来姜珂还想做点香菇酱的,但是她对于这个时代的蘑菇没有信心,怕几万大军吃完后出意外一起躺板板,那这战国杀神的称号可就得转移到他头上了。

士兵们按照自己的爵位等级领去酱料和石蜜,一什领取一罐,大家分了拌粟米饭吃。

打开竹筒,瞬间散发出一种奇异刺激的香味,众人虽然之前从未见过这类酱菜,但看到里面那种红艳艳油汪汪的热闹颜色,还是忍不住分泌出了口水。

军官特地提醒,此物会比茱萸姜蒜更有辛味,偏偏

()有人不信邪,起了好胜心,把粟米捏成团,将其包在粟米团中,直接塞到嘴里,外面的粟米被抿开后,舌头直接碰到辣椒,味蕾被刺激,瞬间一股剧烈的灼痛感蔓延到全身,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扎自己的舌头似的,鼻涕眼泪一起流出,这名士兵立刻打开水囊咕噜咕噜地灌了一大口水。

“有毒!”

大家像是看神经病似的看他。

这人反应过来后,立刻捂住嘴巴,这是在军营,扰乱军心按律当斩,他还没活够,可不想死啊。

说来也怪,这东西虽然刺嘴,但现在嘴里闲着了,他居然还想吃第二口。

第二次他学乖了,只蘸了一点汤汁搅在粟米饭中,这种绕梁三日的辛味令他痛苦却又沉迷,明明是在十月的冷风中,可他的额头居然出了汗。

他可太喜欢这酱醢了。

有喜自然有厌,有些人就受不了这种辣味,选择了另一种酱料,土豆丁酱和萝卜丁酱,味道同样不错。

等一等……

正在大快朵颐地士兵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这土豆原来不是主粮,居然还可以当做菜蔬使用啊

然而此时,蒙骜却是面色凝重地坐在幕府中,和自己的心腹将军们商量军事,他之所以如此戒备,是因为刚刚传来急报,除齐国以外的另外五国,在春申君的带领下,再次合纵,攻打寿陵了。

诸位将士们原本是想采用断粮截源之计,半路阻截五国粮草,可计划烧粮的那个地方前几日刚下了一场大雨,气候湿润,时间紧急,大家都不确定这把火能不能烧起来。

行军打仗并非只靠莽,赌一次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

突然,蒙骜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对旁边裨将吩咐道:“去把姜长史写得"酒精说明书"拿过来,再拿来一坛子酒精。”

“诺。”那裨将接了命令立刻去执行,有位将士担忧地问道:“将军,您受伤了?”

蒙骜摇了摇头:“并非如此。”

幕府内陷入寂静,直到裨将将酒精拿来,蒙骜拿起酒精说明书迅速翻页,终于在中间的某一页找到了“酒精,易燃,请远离火源,必要时可以用它火攻,但不保证能不能成功。”这行字。

蒙骜命人将酒精搬到幕府外的空地处,倾洒出来一些,液体遇到土壤,很快被吸收,渗入了进去。他敲打金燧,有几个零星的火星子掉到刚才浇过酒精的土地里,虽然这里没有易燃物,可那几个火星子立刻便以燎原之势蔓延了开来。

见此形情,众人皆是惊讶不已,因为此时的酒水酒精含量很低,火焰根本烧不起来,所以他们从来都没想过可以用酒精火攻这件事。

咸阳。

“又合纵?”姜珂无法理解,“这五国记吃不记打吧?”

这几个国家各怀心思,各有目的,真能真团结起来就有鬼了。

“这次合纵的领袖是,春申君?”姜珂念了好几遍这个名字,“春申君,春申君……黄歇。”

信陵君已死,现在战国四公子中唯一存活于世的就只有春申君黄歇了。若说信陵君是四公子中最贤德的人,那春申君则是四公子中最厉害的公子,因为他是唯一一位非王室中人,当今楚王还是秦国质子时他就一直跟随在身边,又帮助过楚王逃离秦国,回到楚国继承大位,有从龙之功,因此被封为楚国丞相,辅国持权,势力极大。

姜珂总觉得她忘了点什么有关春申君的信息,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想出来了,她问:“当今楚王是不是只有一个孩子?”

“昌文君和昌平君也是他的孩子啊。”

“我是说,他回到楚国之后,是不是只生了楚国太子这一个孩子?”

“这我就不知道了。”

姜珂雷厉风行道:“备车,去找李斯。”

她风风火火地去找了李斯,直接开门见山问到:“李斯,你是楚国人,我问你楚王在楚国是不是只有一个孩子,是他和楚王后所生的?”

李斯:“正是如此。”

姜珂又问:“楚国的王后是不是春申君献上去的,她长得很漂亮,还有个阿兄名为李园?”

李斯回道:“楚王后的确和春申君关系很好,并且楚王很器重李园,交给了他很多朝政。”

至于长相,李斯虽然没见过楚后,但能做到一国之后这个位置,长相也定然不差。

李斯不明白姜珂为何反应如此激动:“姜长史,发生了何事?”

姜珂强憋着笑:“不是我发生了何事,是楚王发生了何事。”

李斯被她这模棱两可的话给说得摸不着头脑。

姜珂记得,她超市里有一本《中华古诗词大全》的书,其中收录了杜牧写过的一首叫做《春申君》的古诗,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其中注释一就写了黄歇将李园已经怀孕了的妹妹送到楚王宫里当王后的这件事。

她向李斯道了声谢,回到家后,在卧室里又将那本书拿出来反复确认,发现的确如自己记忆中那样写的。

诶嘿,春申君,我承认你很厉害,但我有剧本。

一个月后,寿陵。

春申君接连收到三次军令,命他立刻班师回国,无奈,这声势浩大的五国合纵只好又一次地黄了摊子。

他回国后面见楚王,感觉这次楚王对他的整个态度都变了,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他,楚后和李园正跪在殿中间,瑟瑟发抖,不敢出声。

一开始他还以为是因为自己这次战事失利的原因,正要狡辩,啊不,是解释,楚王突然开口询问:“黄歇,你好大的胆子,寡人问你,悍儿究竟是谁的孩子!?”

黄歇闻言,如遭雷劈。

楚国内部自己就乱成了一锅粥,还是一锅热腾腾的粥,当然没有心情去继续搞什么合纵了。

王八年,长安君成蟜反,未果,戮其尸。

王九年,秦王于雍城举行加冠礼,亲政,开始逐渐收回国家政权,同年三月,姜珂离开咸阳,去往楚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