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远古三人旅 > 第三十一章 推算日历

远古三人旅 第三十一章 推算日历

作者:望水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20 20:36:14 来源:882

(这几天导师给了点任务,有点忙,这章还是昨天写了一半,然后今天中午抽空补全的,希望大家谅解,晚上看看还能不能挤出时间来再写一章。另感谢轰死你等投的推荐票,水铭会努力多找时间码字,谢谢大家支持。)

到最后,每个人身上都背了四五串鱼,每一串有七八条,张海则是专门挑小一点的鱼捉,最后身上也只背了两串,开玩笑,以为他跟这群原始人一样没见过世面么,弄两串表现一下同甘共苦就行了。

而且他这小身板要是跟原始人背同样重量的东西,明天能不能站起来还两说呢。

回去的路上张海他们是顺着改道后的河流走的,经过几个小时,这条河已经流出去了好远,目前还是都在张海探测的路径上流淌。

张海见天色也不早了,没有再耽误,河流的流向明天再来看吧,晚上在森林里比较危险。

还没有回到部落里,在外边给鸭子寻找食物的孩子看见了张海他们回来了,并且身上都背着很多东西,好奇的上前瞅了瞅。

一看到他们21个人身上背的都是鱼,而且还有这么多,高兴地叫了起来,都屁颠屁颠的跑去部落里报信。

族人们听到孩子的喊声,纷纷出来观看,一看到首领他们带回来了这么多的食物,都赶紧上前搭手接过来。

满眼都是对首领的钦佩,首领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张海他们阴差阳错捉到的鱼。

看到鱼之后,张海又想到了几里外小河里的鱼。

原始时期不光森立里的野兽数量多,河里的鱼也有很多,不像后世人类,用鱼钩、网、电把河里的鱼都捕的七七八八了。

如果每天能带回来一部分鱼,那么就可以减少狩猎,腾出来的时间也可以用于其他事情。

比如:军事训练、外出交易、制作武器。

第二天张海没有让安虎去打猎,昨天的鱼够整个部落吃两三天了,所以今天就没必要再去狩猎了。

让狩猎队跟着他和昨天的20个人一块去堵河道,人多了一倍,干活肯定要快。

河流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整个部落以后的食物肯定不能一直都指望着狩猎,那不是长远之计。

只有种植庄稼才是人类发展的正途。

张海他们今天只走了一小半路就发现了河流,只见前边有一个大的水潭,水潭中的水已经蓄满流出,但是没有流向泰部落的方向,而是朝东。

张海分出一部分人去封住出水口,另一部分人在水潭朝向泰部落方向的位置上挖开一个缺口。

一测堵,一侧疏,水流就又按照张海想要的方向流去。

一路跟着水流走,张海他们又解决了两处不理想的地方,终于在傍晚的时候,河水流到了泰部落所在小山丘后边的凹谷里。

这个位置距离泰部落只有几百米了,如果取水的话已经很方便了,但是如果灌溉的话还要让河流绕过他们这个小山丘,流入张海想要开垦土地的山前的平底上。

张海观察了一下地势,觉得如果山后的凹谷内蓄满了水以后,水流会向东流。

张海并没有想更改河流的基本走向,因为他多了一层考虑,就是如果把河流的基本走向改向要种植作物的土地上,等到夏天雨水变多,山上的水就会顺着河流都流入种植作物的土地内,到时候可能会把他们种植的庄稼给淹死。

此时张海想到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是秦国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

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

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因此张海也想模仿一下都江堰的结构,可以使得枯水期河水顺着自己挖的沟渠流到田地里,丰水期河水顺着河流的主干道流走。

就这样,一条长5、6公里的河就被张海他们用了三天不到的时间改造到了他们的家门口,彻底解决了他们的用水问题。

当族人们看到首领竟然能引来“天水”,纷纷欢呼雀跃,对这个首领简直是越来越崇拜了。

既然水源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春耕也要开始了。

张海他们来到了这里一年了,也没有在意日期,等到春耕才想起来如果知道二十四节气的话种地的时间可能把握的会更好。

但是他们又不知道现在是哪一天,怎么推算二十四节气。

好在张海初中学的地理知识他还记得一点,就是夏至这一天天最长,冬至这一天天最短。

等到天气热起来以后张海就要有事情做了,就是在门前立一根棍子,每天观察它的长度变化。

把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位夏至,再到冬季用影子最长的的那一天来做冬至。

如果再推断其他节气的话就要用到日历了,但是张海可不是钦天监的官员,不会推算阴历,大进,晓进他也不知道是如何分的,而且隔几年还要闰月,他更是搞不清楚。

显然阳历还是比较简单粗暴一点,一年365天,每个四年有一个闰年二月多一天,而确定了夏至和冬至,就可以知道日期了,因为夏至是6月21,冬至是12月21。

这样的日历推算应该是无压力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