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其他 > 大汉征服者 > 第86章 疑惑

大汉征服者 第86章 疑惑

作者:千牧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06-20 20:35:26 来源:882

现在霍光突然间想要放权了……不是心灰意懒,而是放下了心。

他确实老了,精力大不如前,整日里操劳国事,已然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刘病已一天没成长起来,他就放不心将大汉帝国交到他的手上。

如今想来霍光觉得皇帝的能力已然足以挑起大梁,那么既然这权力迟早一天会交出去,那为何还要死死攥着不放,平白让君臣之间多了嫌隙。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霍光觉得刘病已你行,但是刘病已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啊。

他的见识完全来源于后世书本和影视,要说抄诗玩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发展,以及将大汉带入最正确的道路上面去,这没大问题。

可玩政治……他完全就是一政治小白!

人家霍光可是在汉武大帝手下混了二十多年宫禁,都没犯过一次错误的狠人,是昭帝时期辅政十三载,一次次政治斗争最后的胜利者,就这过程中还慢慢恢复了大汉帝国的元气,让饱受战争苦难的万民得以休养生息的功臣。

和霍光比政治手段,刘病已很有自知之明,那他么纯粹就是自欺欺人,更是自取其辱。

当然,皇帝很好当,只要你愿意当个荒淫无度,整日里醉生梦死的帝王,也不担心大权旁落,那么肯定当的很滋润。

可刘病已是想当明君,他不但想要超越秦皇汉武,更想成为后无来者的万古一帝,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所以刘病已并不排斥霍光擅权,因为现阶段掌权的霍光对他有好处,而他充其量也就是有那么一些被压制的郁闷罢了,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且最关键的是有好几件事,他还需要霍光替他扛雷,有一位权臣替他冲锋陷阵,总比他自己撸袖子上去和诸臣打擂台强的多。

“大将军要卸任还政之事,至少五年之内休要再提!”

霍光愕然,甚至感觉自己出现了幻听,他要还政,皇帝竟然不许?

“病已承认自己有些小聪明,也喜欢琢磨一些巧技之术,所以朕才会让马槐这个墨家门徒去建炼铁厂,才会允许马槐召集墨家子弟入长安来,开设墨院。

朕对墨家学术不感兴趣,但是对墨家的巧技兴趣很大,因为朕知道有时候巧技之术对于这个天下的帮助会有多大,对于贫苦百姓作用会有多大。

朕之才在精研不在理政,至少最近这几年时间内还需要多多向大将军请教治国理政之良方,病已也希望大将军能时常督导朕,并且对朕要施展的巧技予以鼎立支持。”

霍光能感受到皇帝的诚意,皇帝是确实不愿意接权,这简直让他难以理解!

“陛下建那炼铁厂……每年当真能产三千多万斤?”

刘病已哈哈大笑道:“这个朕说的天花乱坠也没用,事实终究会验证一切,而且不怕告诉大将军,朕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让大汉钢铁年产数千万斤,而是数百万万斤!”

这宏图大志可不是刘病已信口开河,数百万万斤听起来很唬人,可实际上也就一两千万吨罢了,后世一个中大型钢铁厂就能完成。

如今这时代没转炉没电力,没这个没那个,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靠一两座炼钢厂肯定没可能,但是百座,千座呢?

平摊一下,一座也就万吨年产量罢了,轻轻松松……

刘病已觉得轻松,霍光却觉得皇帝在放屁,只不过没好意思直说罢了……

“老臣还有一事疑惑。”霍光把脑海中关于炼铁厂不切实际的念头抛开了去。

“大将军有什么话直说便是,朕当知无不言!”

霍光笑道:“元光元年,孝武皇帝颁律,确立察举制为大汉选拔人才之制,而今数十年已过,成效斐然,然而陛下开设皇家太学,很显然是打算以后从诸如太学一类的大学院中提拔人才出仕,这与孝武皇帝之制即便不是背道而驰,也是相距甚远,不知陛下究竟是如何打算的,是否打算废除察举制,改为书院选才制。”

果然是政场上的老狐狸,一眼就看穿了刘病已的盘算,而且刘病已从霍光的语调当中还隐隐听出了一丝不满。

想想也是,霍光这辈子最感激的必然是孝武皇帝无疑,或许他未必会觉得孝武皇帝所作所为就一定都是对的,比如晚年时候,他知道巫蛊之祸肯定有原因,而且多半是太子被陷害。

可他也不敢劝暴怒之中的武帝,事实证明,武帝确实错了,结果是赔上了无数人的性命,甚至连孝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之死都能算在巫蛊之祸的头上。

毕竟不是巫蛊之祸,太子刘据不会死,卫太子不死,刘弗陵就不可能成为皇帝,成不了皇帝,自然也不需要杀母留子……

但是霍光觉得察举制肯定没错,也正是因为察举制,让朝廷这几年多了不少治国理政的良臣,既是良政,自然无需去改,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不过霍光也没对刘病已设立皇家太学有什么意见,要是有意见,太学都别想存在!

主要原因还是这太学是皇帝私产,又没动用国家的财政收入,顶多也就少府怨气大一点罢了。

另外,太学里面的学子几乎都是从各地搜集而来的孤童,即便不是孤童也大多是被养不起太多孩子的父母给卖掉的,于情于理这都能算得上是皇帝的一项善举。

要不然把太学解散,那这五千孩童如何安置,用财政?

现在霍光只是想听听皇帝的想法,其实从造纸,他已然能猜出些许端倪。

刘病已笑道:“先秦时期,官员乃是世官世袭制,祖为官,父为官,子子孙孙不管是否庸碌皆能承祖上福荫而成官员,此制符合时代规律倒也无可厚非。

大汉高祖皇帝崛起于微末,曾见始皇帝车驾便有‘大丈夫当如是’之感慨,与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世官制已然不适合于大汉!

察举之制是由地方官员推荐地方上的孝悌忠信之人,入京考核之后便可任命官职,孝武皇帝此举堪称雄才伟略,见微知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