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乐秀窝 > 军事 > 镇北王 > 第1715章 学好不丢人

镇北王 第1715章 学好不丢人

作者:天香瞳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30 05:44:25 来源:sang采集规则-源站1

关弘昭穿着一袭看起来很普通的黑色常服,显然这是习了他父亲简朴之风。jingwubook

帝王将相穿衣皆有礼制,有礼服,吉服,便服之分,太子所穿,是四爪蟒袍。

不过蟒袍造价昂贵,关弘昭也只有一身,平素很少穿着。

国贫而简。

这是关宁对他的教导。

虽只是穿着一身素衣,但依旧难掩关弘昭气质,他身材高大眉目疏秀,起坐举止顾盼伟然,称得上是雍容华贵。

相比于之前的稚嫩,经过这一年监国,更多了些成熟稳重。

这不是朝议,而是廷议。

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各衙主官皆在列。

“陛下就要回来了。”

关弘昭先是道:“可能已经回来了。”

这并不是废话文学。

在列的朝臣都知道陛下一贯的作风就是如此,经常微服出巡,隐秘而归。

陛下离开已有近一年之久,也应该快回来了。

“户部先说说吧。”

关弘昭看向了户部尚书薛庆。

“回禀太子殿下,农庄法已在全国推行,同时……乡里制度也已推行……”

他之所以停顿,是略有尴尬,是因这乡里制度是学的南朝,准确的说是学的陆正渊。

其实很早之前,大宁就有实施农庄法,是由李福提出。

当时新朝初建,战争破坏严重,李福所在的延州农耕恢复,田产收成都名列前茅,随后便被关宁任为州牧。

他把土地分包到户,让他们来耕种,官府只收固定的量,超出的部分由他们自己所得,这些土地还是朝廷的,他们只能耕种……

干的多,收成多。

最后关宁给此法命为农庄法,除此外他还寻农问事,实施科学种田,治下富饶。

李福也成了救火州牧,数年来他已经转任四州,现在又跑到了西北。

关宁体恤恩赏,给他加了品阶,直接高配。

不过那时农庄法还未大规模推行开,一个策令要经过反复论证,发现弊端,完善到极致才能在全国推行。

这可不是过家家,否则就容易出大事。

农庄法是在最底层实施,而这也是古代吏治的弊病,皇权不下乡,底层由乡绅治理,随意来一个倍之,这项制度就会被直接破坏……

原本是一项惠利民生的制度,最终可能成为某些人借机敛财害民之机。

比如官府收缴提高,百姓根本难以上缴,这不就成了负担?

也只有李福这种能才干吏才能真正做到惠民,可并不是每个官吏都是李福。

因而还需论证完善,之后爆发了战争便停滞到此……

可这个弊病被陆正渊解决了,那便是加强底层治理,乡里制跟农庄法相辅相成,使得朝廷对地方有了极大的控制能力。

同时,他还提出了五保连坐法,保内之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样大大提高基础治理,治安,税收也相应提高。

如此良策,因已在南朝论证过,被薛庆直接采纳,并在全国推行。

同为国丈,自然免不了被对比,薛庆跟陆正渊被放到一起。

薛家是大宁首功之臣,父子二人为国鞠躬尽瘁。

薛庆执掌户部,诸多新政皆是在其主持下推行。

而今却发现,这位从梁国来的国丈竟也是本事人,且才能不俗。

在薛庆说出时,在列朝臣的面色都变得微妙起来……

“陆兄啊,你这搞的我很失颜面,原本还因背刺你内疚不已,现在倒是没有了……”

薛庆在内心暗叹。

学好不丢人,最初他陆正渊不是也学朝廷的东西了吗?

随即他就面无表情的禀奏起来。

一串的数字都表明,得益于农庄法和乡里制的推行,民生有极大改善,税收也有提高,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江淮两州并未上缴税收,若得其上缴,收支应能持平。”

薛庆又补充了一句。

关弘昭埋头疾书,在听着禀奏的同时,也不时记着。

这是他从父皇身上学到的习惯。

一年的忙碌辛劳,最终都体现在一个个苍白的数字,国家大事也都在一笔笔账目中。

这才是最真实的现状,很多人都以为这些大佬们都慷慨激昂,尔虞我诈,其实他们每天做的都是最乏味的事情……算账!

关弘昭监国并未大刀阔斧做什么,大多都是延续之前,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做好的事情做细致。

他也在主推开源节流。

若算上江淮两地税收能达到收支平衡,这也算是了不起的进步。

要知道这是战后第一年,赈济西北,预留军需,战后重建,这些都是不小的花费……

过了一会,关弘昭才是抬起头。

“吏部说说吧。”

“是,殿下。”

吏部尚书彭方站了出来。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